《因数和倍数》数学说课稿【最新4篇】
《因数和倍数》数学说课稿 篇一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数学知识。因数和倍数是我们在数学中经常遇到的概念,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
一、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1. 因数的定义:对于整数a和b,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a = b * c,那么我们称b是a的因数,而a是b的倍数。例如,4是12的因数,而12是4的倍数。
2. 因数的性质:
a) 每个整数都有自身和1作为因数。
b) 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也是-b的因数。
c) 如果a是b的因数,且b是c的因数,那么a也是c的因数。
二、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1. 倍数的定义:对于整数a和b,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a = b * c,那么我们称a是b的倍数,而b是a的因数。例如,12是4的倍数,而4是12的因数。
2. 倍数的性质:
a) 每个整数都是自身和0的倍数。
b)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也是b的倍数。
c) 如果a是b的倍数,且b是c的倍数,那么a也是c的倍数。
三、因数和倍数的应用:
1. 因数和倍数在分数的化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化简分数。
2. 因数和倍数在解决整数倍关系的问题中也非常有用。例如,判断一个数是否能整除另一个数、计算最小公倍数等等。
结语:
通过本次说课,我们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谢谢大家!
《因数和倍数》数学说课稿 篇二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数学知识。因数和倍数是我们在数学中常常遇到的概念,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一、因数的定义和性质:
1. 因数的定义:对于整数a和b,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a = b * c,那么我们称b是a的因数,而a是b的倍数。例如,4是12的因数,而12是4的倍数。
2. 因数的性质:
a) 每个整数都有自身和1作为因数。
b) 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也是-b的因数。
c) 如果a是b的因数,且b是c的因数,那么a也是c的因数。
二、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1. 倍数的定义:对于整数a和b,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a = b * c,那么我们称a是b的倍数,而b是a的因数。例如,12是4的倍数,而4是12的因数。
2. 倍数的性质:
a) 每个整数都是自身和0的倍数。
b)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也是b的倍数。
c) 如果a是b的倍数,且b是c的倍数,那么a也是c的倍数。
三、因数和倍数的应用:
1. 因数和倍数在分数的化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寻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
2. 因数和倍数在解决整数倍关系的问题中也非常有用。例如,判断一个数是否能整除另一个数、计算最小公倍数等等。
结语:
通过本次说课,我们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方法。因数和倍数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谢谢大家!
《因数和倍数》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62=1243=12
(设计意图: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将“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比较单一,教师就需及时“介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五、自主探索,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学生可能是无序地找的;也可能是有序地找的。)
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明确:
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也可以每次加3来找3的倍数。
提问:写的完吗?(写不完)那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
《因数和倍数》数学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