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精选3篇】
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篇一
《兵车行》是北宋文学家陆游的一篇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词作。该词以儿女哀乐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怒。本节课将通过分析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主题,掌握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分析《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难点:理解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把握词的整体意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与热身(10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词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兵车行》这首词有什么了解?它可能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
2. 词的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词的主题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词的内容分析,找出主题:“儿女情长与社会黑暗交织的抒情诗”。
4. 词的情感表达(20分钟)
分析词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无奈。
5. 词的艺术特色(20分钟)
讲解词的艺术特色,如典型的忧国忧民题材、活泼的音乐节奏、意境的营造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分析。
6. 欣赏与评价(15分钟)
播放多个版本的《兵车行》音乐,让学生欣赏不同演唱者的表演风格,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7.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更多相关作品,拓展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板书设计
《兵车行》说课稿
五、课堂作业
1. 阅读《兵车行》的词作,尝试分析其表达了哪些社会问题。
2. 阅读其他陆游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篇二
《兵车行》是北宋文学家陆游的一篇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词作。这首词以儿女哀乐的方式,表达了对于黑暗社会的痛心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的期望和热爱。本节课将通过分析词的艺术特色、情感表达和主题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主题,掌握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难点:理解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把握词的整体意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与热身(10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词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兵车行》这首词有什么了解?它可能表达了什么情感?”
2. 词的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词的主题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通过词的内容分析,找出主题:“对黑暗社会的痛心和愤怒”。
4. 词的情感表达(20分钟)
分析词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对社会现实的忧心和期望。
5. 词的艺术特色(20分钟)
讲解词的艺术特色,如活泼的音乐节奏、隐喻的使用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分析。
6. 欣赏与评价(15分钟)
播放多个版本的《兵车行》音乐,让学生欣赏不同演唱者的表演风格,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7.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更多相关作品,拓展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板书设计
《兵车行》说课稿
五、课堂作业
1. 阅读《兵车行》的词作,尝试分析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阅读其他陆游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篇三
高二语文《兵车行》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过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兵车行》正是诗人标志着诗人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作品。因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体会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作为了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来引导学生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诗歌富于音乐美,在体会中把握顿挫。
初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以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本诗开头和结尾各是一副画面,惨别图和鬼哭图。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用两幅图来连缀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我选择了两句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然后发言交流。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配乐。
四、教学预期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诗圣杜甫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真正愿意读诗,背诗,喜欢诗。更希望他们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认识到语文不仅仅看成是考试科目,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