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精彩3篇)
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本堂课的教材是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周长》内容。本课是在学习《周长》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不规则图形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
2. 学习新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3. 拓展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并且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梳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5. 课堂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并写出解题步骤和结果。
五、说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周长
定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是指该图形的边长之和。
计算方法:通过测量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这些边长相加,即可得到图形的周长。
六、说教具准备
1. 不规则图形的图片
2. 测量尺子
3. 实际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的图片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巩固和复习。此外,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篇三
三年级数学《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
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