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歌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经典3篇】
母亲的歌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一
【导言】
在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母亲的歌》这篇优秀的散文,能够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节课将以《母亲的歌》为切入点,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母爱的伟大,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
【分析教材】
《母亲的歌》是一篇以写母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呵护,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散文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熟悉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理解散文中描述母爱的形象和感受;
(3) 掌握运用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1. 理解散文中描述母爱的形象和感受;
2. 掌握运用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散文中母爱的深意;
2. 运用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和导入
1. 通过一些图片和问题,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如:你心目中的母爱是什么样的?你和妈妈之间有哪些特别的故事和回忆?
2.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Step 2 阅读和理解
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散文《母亲的歌》,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逐段解读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母爱的伟大。
Step 3 分析和讨论
1.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描写母爱的形象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4 写作训练
1. 引导学生运用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技巧,以《母亲的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质量。
【课堂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或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母亲的歌
- 描写母爱的形象和感受
- 运用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母亲的歌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三
母亲的歌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习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