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说课材料(精简3篇)
《赶海》说课材料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赶海》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赶海》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女孩与爷爷一同赶海的经历。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到海洋生态的奇妙之处,并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赶海的过程和技巧,认识一些海洋生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赶海的过程和技巧,认识一些海洋生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课文《赶海》、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海洋生物图鉴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海洋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赶海》,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赶海的模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赶海的过程,了解一些赶海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情感体验:通过观察海洋生物的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讨论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5. 表达展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海洋生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赶海的过程和海洋生物的特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7.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大自然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8. 达标检测: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课堂达标检测,评价教学效果。
9.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赶海的过程和海洋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下次课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还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教学效果。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赶海》说课材料 篇三
《赶海》说课材料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其中捉蟹、摆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回忆: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三,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三,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幼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6、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理解“满载而归”和“战利品”的意思。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战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