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实用3篇】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篇一
标题: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引言: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分数与除法的数学课。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索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们理解分数与除法的本质,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知识。
一、分数的引入
我们首先会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假设一块巧克力被分成了8块,而我们只拿到了其中的3块,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部分。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们可以初步理解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若干部分。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分数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定义分数。分数是指一个整体被等分成若干部分,其中分子表示实际拥有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等分的份数。例如,?中的3表示我们拥有的部分,8表示整体被等分的份数。
2. 分数与除法的转换
我们将引导学生们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转换关系。以?为例,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除法表达式3÷8,即将分子作为被除数,分母作为除数。通过这个转换,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分数的运算
1.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教授学生们如何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将不同分母的分数化为相同分母的分数,我们可以进行简便的计算,并得到最终结果。
2.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分数的乘法和除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们可以发现分数的乘法实际上是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而分数的除法则是将被除数的分子与除数的分母相乘,被除数的分母与除数的分子相乘。这样,学生们可以熟练地运用分数的乘法与除法进行计算。
四、练习与巩固
最后,我们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分数计算能力。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分数基础,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篇二
标题: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引言: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分数与除法的数学课。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索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们理解分数与除法的本质,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
一、分数的引入
我们首先会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分数的概念。例如,某位同学上午写作业的时间是2小时,而下午写作业的时间是3小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位同学上午写作业所占的时间比例。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们可以初步理解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整体被划分为不同部分的比例关系。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分数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定义分数。分数是指一个整体被划分为若干相等的部分,其中分子表示实际拥有的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划分的份数。例如,?中的2表示我们拥有的部分,5表示整体被划分的份数。
2. 分数与除法的转换
我们将引导学生们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转换关系。以?为例,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除法表达式2÷5,即将分子作为被除数,分母作为除数。通过这个转换,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分数的运算
1.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教授学生们如何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将不同分母的分数化为相同分母的分数,我们可以进行简便的计算,并得到最终结果。
2.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分数的乘法和除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们可以发现分数的乘法实际上是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而分数的除法则是将被除数的分子与除数的分母相乘,被除数的分母与除数的分子相乘。这样,学生们可以熟练地运用分数的乘法与除法进行计算。
四、练习与巩固
最后,我们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分数计算能力。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分数基础,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篇三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