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一
标题: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学会观察云的形状,判断天气情况;
(3)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语文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师生互动、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语文课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云朵图片,引发学生对云的形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观察欲望。
2.探究与实践(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并提问:“你们观察到的云的形状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云的形状。
(3)学生展示并讨论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及时纠正和补充。
3.知识总结(10分钟)
(1)教师总结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课文《看云识天气》中。
4.拓展延伸(15分钟)
(1)教师出示其他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云的形状判断天气情况。
(2)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判断结果。
(3)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判断依据。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二
标题:用云识天气,走进诗意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学会观察云的形状,判断天气情况;
(3)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对云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欣赏描写云的诗句,激发学生对云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探究与实践(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并提问:“你们观察到的云的形状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云的形状。
(3)学生展示并讨论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及时纠正和补充。
3.知识总结(10分钟)
(1)教师总结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课文《看云识天气》和诗歌中。
4.诗歌欣赏(15分钟)
(1)教师选择一首描写云的诗歌,朗读给学生听。
(2)学生仔细聆听,并通过诗歌中的描写,感受云的美和诗人的感悟。
(3)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欣赏和创作。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三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一、话教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二、说学情: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析教法: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谈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找准课内能力训练点,巧妙引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总结:
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热爱自然,细心观察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这个内容来作课堂总结,用意很明确,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方法,令学生不致产生课文学完了,也无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达到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美好境界。
六、聊反思:
教学《看云识天气》以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教科普文章时,不能再用分析文章体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等传统的做法来安排教学,学生学之厌倦,效果也堪忧。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科学、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应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课程需要,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教学中可采取引导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进行解读,同时培养相关能力。
2、激趣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激趣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开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角色,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而学习过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发疲劳,产生厌战情绪,此时若教师能够善加点拨、巧妙引导、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科普文章的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篇科普文章是生动说明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品味学习。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并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被入选到教科书的独特价值,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