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推荐6篇)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一
标题: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的浮与沉活动
导语:
《浮与沉》是一项旨在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幼儿将学会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并理解其中的原理。本次活动将采用亲自动手、亲自尝试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 让幼儿了解物体浮沉的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原理。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一盆水和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纸张等。
2. 准备一些小容器,如杯子、碗等。
3. 准备一些小石子或硬币。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浮萍,向幼儿介绍浮沉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浮萍能够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操作:
a. 让幼儿依次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下每个物体是浮还是沉的。
b.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会沉入水底。
c. 让幼儿用小容器将一部分水取出,再将小石子或硬币放入小容器中观察。
3. 讨论与总结:
a. 引导幼儿回顾实践过程,总结出浮与沉的规律。
b.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会沉入水底。
c. 提问幼儿:你觉得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浮沉?
4.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1. 鼓励幼儿设计更多有关浮与沉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船只或潜水员能够浮在水面上,而又能在水下行动。
通过《浮与沉》这个科学活动,幼儿将亲身体验物体浮沉的现象,并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其中的原理。在活动中,幼儿将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这样的科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二
标题:通过浮与沉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导语:
《浮与沉》是一项旨在培养幼儿团队合作能力的科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将共同观察物体浮沉的现象,并进行讨论、总结,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本次活动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2. 让幼儿了解物体浮沉的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原理。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一盆水和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纸张等。
2. 准备一些小容器,如杯子、碗等。
3. 准备一些小石子或硬币。
4.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3-4人。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浮萍,向幼儿介绍浮沉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浮萍能够浮在水面上。
2. 小组合作:
a.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和小容器。
b. 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和讨论,记录下每个物体是浮还是沉的。
c.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会沉入水底。
d. 让小组内的幼儿共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3. 小组展示与总结:
a. 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总结。
b. 引导幼儿回顾实践过程,总结出浮与沉的规律。
c. 提问幼儿:你觉得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浮沉?
4.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1. 鼓励幼儿开展更多有关浮与沉的实验,进行小组竞赛,观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船只或潜水员能够浮在水面上,而又能在水下行动。
通过《浮与沉》这个科学活动,幼儿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观察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在活动中,幼儿将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学习和启发,共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规律。这样的科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在新《纲要》中指出:
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
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
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
(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
(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
(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
(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
(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
(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花官营中心小学的——张艳萍。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第一文库网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教师演示正确实验方法,实验前用课件提出实验要求及要点: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让它沉下去?
(2)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 2、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过交流、研讨、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交流总结。】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收思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与沉浮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1、轮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中国死海,人在水中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 3、潜水艇是怎样浮上来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感受浮力”作了铺垫,是科学探究的延续。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会让他们用探究的思想去认识事物,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简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 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实验游戏法为主,谈话法和观察法为辅来进行活动的开展,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此,本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沉浮材料(小石块、小铁块、玻璃球、钥匙、硬币、铁罐、纸船、塑料空瓶、木块)记录表、脸盆每组一份。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活动最核心的环节,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来组织本次活动,基本流程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会通过设计“小伙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导出沉浮材料,让幼儿初步认识沉浮材料,可以说出沉浮材料的'名称,通过有趣的谈话方式,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二)大胆猜测,初步感知
在本环节,我会通过以“钥匙实验”为例,先让幼儿对钥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测,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猜测理由,并通过幼儿观察真正钥匙进入水中的现象,验证幼儿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对物体在水中的现象,有初步感知。
(三)认识沉浮,进行记录
在本环节,我会在幼儿观察并认识“钥匙实验”的基础上,出示记录表,并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和“”符号的含义,并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并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如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这个符号是什么呢“”?钥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还是上面?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使幼儿可以利用这两个符号,让对钥匙的沉浮现象进行记录,从而加深幼儿对实验的理解。
(四)分组实验,深度感知
本环节我会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让每组幼儿对剩下的材料,如:铁块、木块、塑料水瓶、纸船等材料,逐一进行实验,并采用记录表方式进行记录,从而使幼儿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并可以使幼儿对使用“”和“”两个符号,进行相应练习,从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五)进行游戏,迁移内化
本环节,我会通过“帮小材料找家”游戏,由幼儿根据记录表上的记录内容,帮助沉浮材料,找到相应的“家”,从而对今天的活动得到更深刻的迁移内化,并在活动过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幼儿的记录表以及游戏结果进行确认,并帮助幼儿再次回忆,从而使幼儿得到正确完整的知识。
六、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发现更多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的材料,寓学习与生活之中,并与父母一起完成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并达到家园一致,使幼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考官耐心聆听。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说课稿 篇六
一 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课。它是在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知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见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入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类对浮力的作用。
二、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比较少,但对于“沉与浮”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沉与浮”现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经历一个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自己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并加以描述。
三、说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可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5、教学准备
水槽 泡沫板 钩码 测力计 橡皮泥 鸡蛋 乒乓球 水 玻璃杯及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