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文稿本(优选3篇)
相声文稿本 篇一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话和逗趣的方式,以幽默、夸张、夸大的手法,表达情感和讽刺社会现象。相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喜爱的娱乐方式,而相声文稿本则是相声演员在创作和演出相声时的重要工具。
相声文稿本是相声演员用来记录和整理相声段子的手册。在相声演员进行创作时,他们会将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记录在文稿本上,以备演出时使用。文稿本通常由黑色硬皮封面和白色纸张构成,便于相声演员进行书写和修改。
相声文稿本的内容通常包括相声的台词、段子以及演员自己的创作心得和笔记。相声演员会将自己的段子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文稿本上,方便他们在演出时快速找到需要的段子。此外,相声演员还会在文稿本上标注出需要特别注意的表演动作和表情,以及需要与搭档配合的部分。
相声文稿本并不仅仅是相声演员的工具,它还承载着相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声文稿本记录了相声演员的创作思路和灵感,也记录了相声演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声演员在文稿本中的创作和记录,可以为后来的相声演员提供借鉴和启发,促进相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声文稿本也是相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观众通过观看相声演出,感受到了相声演员的幽默和智慧,而相声文稿本则向观众展示了相声演员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观众可以通过阅读相声文稿本,更深入地了解相声演员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增加对相声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相声文稿本是相声演员创作和演出的得力助手,也是相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相声演员的创作心得和段子,承载了相声艺术的智慧和幽默。希望相声文稿本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相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声文稿本 篇二
相声文稿本是相声演员进行创作和演出的重要工具,它承载了相声艺术的智慧和幽默。在相声文稿本中,相声演员记录下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段子,以备演出时使用。相声文稿本的使用不仅有助于相声演员的创作和演出,也方便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相声艺术。
相声演员在进行创作时,会将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记录在相声文稿本上。他们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人物特点、生活琐事等写下来,并通过幽默、夸张和夸大的手法,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段子。在文稿本中,相声演员可以随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创作,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声文稿本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相声的台词和段子,它还承载了相声演员的创作心得和笔记。相声演员会将自己的表演技巧、动作和表情的要点记录在文稿本上,以便在演出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外,相声演员还会在文稿本中标注出需要与搭档配合的部分,保证演出的协调和默契。
观众通过观看相声演出,可以感受到相声演员的幽默和智慧,而相声文稿本则向观众展示了相声演员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观众可以通过阅读相声文稿本,更深入地了解相声演员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相声文稿本的使用,使观众对相声艺术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增加了对相声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相声文稿本是相声演员创作和演出的得力助手,也是相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相声演员的创作心得和段子,承载了相声艺术的智慧和幽默。希望相声文稿本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相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声文稿本 篇三
相声文稿本
乙 这回呀是我给大家说相声……
甲 (唱)“我闻听我的陈郎啊………”
乙 唱上了。这个相声……
甲 “又回原郡……”
乙 我说这段……
甲 “低呀头不语暗沉吟。”
乙 没完了!
甲 “扑簌簌,泪珠儿就往腮下边滚……”
乙 难过啦。
甲 乜呆呆,目不转晴眼望着仇人!”(看乙)
乙 仇人?
甲 “咱二人窃玉愉香情有过半载,奴拿你呀……”
乙 怎么样?
甲 “当做了‘列巴’(借用俄语“面包”一词的读音,把面包叫做“列巴”。)”
乙 “列巴”?
甲 “敬如宾……”
乙 别唱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其实我唱几句你就应当把我拦下,你打算让我把这出戏唱完了那哪儿行啊。
乙 唱得还真不错。
甲 您别说了,唱得好还得说人家评剧演员。
乙 那倒是。
甲 人家那条件好,嗓子好,注意保养嗓子,不吃咸的,不吃辣的。
乙 保养得好。
甲 老怕嗓子受了损失,吃东西都加小心,吃蛋糕都拿白开水把它泡碎了吃。
乙 这干吗?
甲 怕拉着嗓子。吃大米饭,把大米粒两头那尖儿都拿剪子铰了去。
乙 那大米都没了。
甲 那嗓子多细呀,吃面条都一根根往里抽着吃。
乙 嗐!
甲 像咱俩这嗓子,这么大馒头,俩俩往里扔!
乙 噗!像话吗?
甲 评剧演员不但嗓子好,扮出戏来也好看。
乙 漂亮。
甲 曲线美,可以说是杨柳细腰。
乙 对。
甲 像咱俩这是杨柳……
乙 细腰。
甲 牛腰!
乙 好嘛,更粗!
甲 从哪方面咱也比不了评剧演员。
乙 对。
甲 评剧过去不叫评剧。
乙 叫什么?
甲 叫“落子”。
乙 落子?
甲 又叫“蹦蹦戏”。
乙 噢。
甲 正字叫“半班戏”。
乙 怎么又叫半班戏?
甲 那里边没有武生,没有老生,没有花脸,就卖小生和花旦两个演员。
乙 对,不够一班。
甲 所以叫“半班戏”。
乙 噢。
甲 唱腔不但不好听,音乐伴奏也很简单。
乙 什么乐器?
甲 就用一个唢呐。
乙 就是喇叭。
甲 演员唱一句,喇叭吹一声。可是喇叭的声音超过了演员的唱腔。
乙 是吗?
甲 从前有一出叫《老妈儿开嗙》。
乙 对。
甲 唱出来那个调非常难听。
乙 怎么唱?
甲 (唱)“小老妈儿在上房掸扫尘土吧您哪。”再听那喇叭,哒——
乙 嗐!玩儿命哪这是!
甲 “掸扫完东屋到在了西屋里您哪。”白打扫了。
乙 怎么哪?
甲 打扫完东屋哇,全倒西屋里了。
乙 全倒这屋了?
甲 就说哪。
乙 不对,人家是来到了西屋。
甲 可是观众听起来很模糊。
乙 听不明白。
甲 旧戏像这样模糊的词句也不止这一出。
乙 还有?
甲 还有很多,咱们再举一出作为参考,《二美夺夫》这出戏您看过 没有?
乙 看过,小红找大红嘛。
甲 对,小红到花园里没找着大红,看见芭蕉树上绑着个公子叫董良才,结果这小红嫁给他了。可那小姐也嫁给董良才了。你说这出戏说明什么哪?
乙 就说是哪。
甲 是说那小姐大仁大义,还是说那小红见义勇为,还是说董良才那小子走贼运?
乙 走贼运?
甲 他一个人弄俩媳妇。
乙 是啊?
甲 宣扬一夫多妻制。
乙 对。
甲 从内容来说是荒诞的。
乙 哎。
甲 从唱词上来说听不懂。
乙 听不懂?
甲 就小红夸董良才长得怎么漂亮这段唱词儿,我记得我从六岁就听这出戏,已经听了二十几年了,这段唱词儿到现在我还没弄清楚。
乙 没听懂?
甲 第一句我就不大懂。
乙 你学学?
甲 (唱)“有小红细细的留神儿”,细细的留神儿,这个字写出来念什么?
乙 念:神。
甲 这就对了,说闲话也得说神,对方他喜欢听。
乙 是吗?
甲 “X先生,老没见了,看您这精神多好哇。”
乙 “精神不错。”
甲 “没事吗?”
乙 “没事。”
甲 “回见。”
乙 “好您哪。”
甲 你看,这你就高兴,神!要说神儿你就不愿意听。
乙 一样。
甲 咱来来。
乙 来吧。
甲 “老刘哇?”
乙 “是我。”
甲 “几天没见。”
乙 “可不。”
甲 “你看你这神儿!”
乙 “你看你这德儿!我这神儿呀?”
甲 不爱听不是。他唱神儿,“细细的留神儿,从上下打量这个被绑的人儿,大大的两个眼儿哟,弯弯的两道眉儿。”这不是眼眉吗?
乙 是呀。
甲 他唱门儿!这地方是门儿呀?这要是贴上对子还怎么走道儿哇?
乙 嗐!
甲 “雪白的小脸蛋呀,人家没有一个麻子儿。”他说董良才呀没有“一”个麻子。
乙 长得干净。
甲 要有都五个一摞!
乙 一摞?
甲 一夸奖他那岁数我就更听不明白了。
乙 怎么唱的?
甲 “看他年纪儿,满不过十四五、十五六七,十七八九,嘿,二十郎当岁。”他没准岁数!
乙 到底是多大呀?
甲 他这户口是怎么报的我都纳闷儿。
乙 是嘛!
甲 像咱们这省事。
乙 噢。
甲 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 四十四。
甲 一句话就完了。
乙 对。
甲 要像他那么回答,户籍员多大本事,一天顶多查两家。
乙 怎么?
甲 麻烦哪。
乙 你来来。
甲 “你今年多大了?”“啊,十四五。”“不像啊?”“十五六七。”“到底多大?”“十七八九。”“你说准了?”“二十郎当岁儿哪!”
乙 嗐!不像话。
甲 到底二十几呀?
乙 没说清楚。
甲 究竟这董良才长得什么模样,在唱词里也没把它定下来。
乙 他怎么唱的?
甲 “他好像终南山上韩湘子儿,他手中缺少一个花篮子儿。又好像洞宾老祖下了界,他背后缺少宝剑一根儿。又好像金吒、木吒、哪吒三位太子儿,他足下缺少一个风火轮儿。”这人四不像!
乙 什么模样儿?
甲 究竟是什么模样儿不知道。
乙 没唱出来。
甲 使我最难懂的就是末尾那一句。
乙 怎么唱的?
甲 “他的爹妈必是长得嘚儿呀!”
乙 什么叫“嘚儿”?
甲 也不知道什么叫“嘚”儿?后来我仔细研究一下,这小红可能是山东人。
乙 你怎么知道?
甲 这个“嘚儿”就是好看。(学山东人)“你看这个小小子儿长的真嘚儿呀!”(指乙)
乙 谁呀!他跑我这儿来了!
甲 你说这个词儿谁听得懂啊?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唱词也不固定。光为了赶辙,净是水词儿。
乙 可不是嘛。要叫你这么一说,过去的'旧评戏没有好的?
甲 也不能这么说,如果说旧戏一点儿好的也没有,那咱们就不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了。
乙 对。
甲 那是我们老先生留下来的遗产。
乙 哎。
甲 我不是提倡旧戏,而是分析这个旧戏。我们说传统的戏剧在唱腔上有好的地方应该继承下来。
乙 对。
甲 在音乐伴奏上有好的地方我们也应该继承下来。
乙 这是实话。
甲 对不对?不足之处可以加以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咱们再举一出旧戏研究研究。
乙 你说说?
甲 有一出《海棠红》您听过没有?
乙 看过,过去上过银幕。
甲 《海棠红》这出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它的唱腔上伴 奏上,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吸取。
乙 哦。
甲 把它继承下来,再加以改进,就是好的东西,头一样儿说这剧本写得就比较好。
乙 对。
甲 海棠红本人就是个唱戏的。
乙 就是做艺的。
甲 她的丈夫吃喝嫖赌抽白面,无所不为。
乙 您听听。
甲 就指着海棠红唱戏挣钱养活他,有一天海棠红在舞台上演戏,有个大官儿看戏,把她看上了,第二天打发个当差的,写了个条子把她叫到官府里去唱。
乙 上他那儿去唱?
甲 唱完了不让走,留他那儿过夜。
乙 晚上让她陪着那官儿打牌,在打牌的时候,这官儿拿手一摸海棠红这手,海棠红抡圆了给他一个嘴巴子。
乙 打得好!
甲 能白打吗?
乙 怎么?
甲 就说这作者,笔法好,斗争性强。给他一嘴巴,那官儿一撩衣裳襟把武器就掏出来了。
乙 要枪毙她?
甲 旁边的狗腿子还给讲情。
乙 说什么?
甲 “老爷,您别把她枪崩了,您要是枪崩了她,您想的事不就完了吗?”“依你怎么办?”“依我您把她送到监狱,等老妈子给她送饭的时候,劝劝她,多咱她答应给您做第七房的姨太太了您再把她放出来。”
乙 多缺德呀!
甲 海棠红就这样被关进了监狱。
乙 那她丈夫哪?
甲 只有卖着吃,把海棠红的戏装和家里所有的东西全卖光了。后来实在没的可卖,把自己亲骨肉的儿子都卖了。
乙 多惨哪!
甲 卖俩钱儿花光了,他冻饿而死。
乙 嘿!
甲 等海棠红从监狱里再出来,到家一看什么都完了,丈夫死了,孩子也没了,唱戏没有戏装。
乙 那怎么办?
甲 找她干娘去了,干娘给个琵琶。
乙 干什么?
甲 叫她抱着琵琶大街唱曲。
乙 噢,要饭吃。
甲 有一天,在街上要饭,看见她的孩子了。
乙 她还认识吗?
甲 孩子可不认识妈妈了。
乙 怎么回事?
甲 年头儿太多了。
乙 对。
甲 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可不敢上前去认。
乙 那为什么?
甲 她如果说那孩子是她的,花钱买孩子那主儿能用金钱买动官府,还把她押进监狱。
乙 还把她押起来?
甲 他能花钱买儿子,就能花钱买动官府。
乙 对。
甲 母子连心,难舍难离,孩子在前边走,妈妈抱着琵琶在后边跟着,眼看着那个老头儿领着自己亲骨肉的孩子进了大院,妈妈。
乙 干吗?
甲 在门外边弹琵琶唱曲。
乙 瞧瞧。
甲 这段曲子叫《寻子曲》。这个腔调悲,感染力非常强,这个乐器伴奏配唱也非常好。琵琶,嗡子,南弦子,四胡。这个唱腔直接传到后院,小学生听见了,越听越难过,越听越伤心,听着听着是放声大哭。本家给买什么他都不要。
乙 要什么?
甲 就要那个唱曲儿的。
乙 哦。
甲 没办法,把海棠红我到后院母子相会。这出戏谁唱得最好?
乙 谁?
甲 那得说是老白玉霜。
乙 对。
甲 我记得,民国二十八年我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看的这出戏。看到《寻子曲》这段唱儿时,我观察了一下,楼上楼下好几千观众就没有一个不掉泪的。
乙 唱得太悲了。
甲 就没有一个不哭的。
乙 唱得太苦了。
甲 前三排有个老太太都哭出声来了。
乙 哭出声来了?
甲 “哟,你别唱了!哎哟……”(哭)
乙 这是何苦的。
甲 老太太放声大哭。
乙 这不是没有的事嘛。
甲 我过去劝劝她:“老大娘,这是唱戏。我知道唱得好,唱得好也不至于这么哭。您这么一哭,别人还怎么听?”老太太口答得清楚。
乙 说什么?
甲 “她唱得好坏我不管。”
乙 那哭什么?
甲 “我胃病犯了!”
乙 嗐!
甲 老大娘为什么把胃病犯了?上了年纪了,体格不好,尤其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哪有闲心去看戏?儿子孝顺妈妈,听说这出戏演得好,现借钱买张票,雇辆车把妈妈拉到戏院。
乙 您瞧瞧?
甲 意思是让老人家看看戏,散散心。万没想到,让剧情一感动,老大娘的眼泪下来了。
乙 噢。
甲 反正我跟您这么说,老白玉霜主演的这出《海棠红》,不管谁听都得掉几个眼泪。
乙 嗯?
甲 谁看都得哭!
乙 谁看都得哭?
甲 对。
乙 那可不一定。
甲 怎么?
乙 那得看遇见谁。
甲 遇见你,你也得哭!
乙 我就不哭!
甲 这出戏苦。
乙 苦我也不哭!
甲 腔调悲。
乙 悲我也不哭!
甲 感动人。
乙 感动人我也不哭!
甲 没有你那么心狠的!
乙 我就这么心狠!
甲 没有
你这么倔脾气的!乙 我就这么倔脾气!
甲 没有你这么不听话的!
乙 我就这么不听话……我是小孩儿啊?你给我亏吃!
甲 你这不是抬杠吗?
乙 这怎么叫抬杠?你要不信,你把老白玉霜找来,在这儿唱,看能把我唱哭了不!
甲 我哪儿找去?咱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我也不用找老白玉霜,她的这段《寻子曲》我学会了,我在这儿学一学,就能把你唱哭了。
乙 你学学?真的我都不哭,你学学就能把我唱哭了?
甲 你要哭了怎么办?
乙 这么着,你今天在这儿唱,倘若把我唱哭了,我磕头拜你为老师。
甲 是这话?让同志们给做个评判。我学一学白玉霜的《海棠红》,我唱这段《寻子曲》,我要是把他唱哭了,您想着给我鼓鼓掌,给我贺喜。
乙 贺什么喜?
甲 我又收个大徒弟!
乙 像话吗!大徒弟?你得把我唱哭了算。
甲 你非哭不可!
乙 没那事。你别说把我唱哭了,您看见没有?我只要拿它一擦眼泪,这支钢笔我送给你。
甲 你把它放在这儿吧。你把手绢准备好了。
乙 干吗?
甲 留着擦眼泪。
乙 我没听说过。
甲 你非哭不可!
乙 你唱!
甲 (唱)“大大的风雪呀夜冷天,娘想……”你瞧哭了不是?
乙 谁呀!谁哭了?
甲 你这不是哭哪吗?
乙 我这是乐哪!
甲 你这是乐哪?
乙 啊。
甲 怎么您这乐比那哭还难看哪?
乙 你管得着吗?我就这模样!你有能耐你把我唱哭了!
甲 一会儿你就得哭!
乙 你唱!
甲 (接唱)“娘想娇儿夜不眠。想娇儿,想得我肝肠儿痛断,盼娇儿,盼得我两眼望穿。那夜冷风紧,独自暗叹,思想起经过的事如在眼前。那儿在家每日里围着娘转,扑在胸抱在怀耍笑儿玩。那儿会说又会笑,亲着娘的脸,哪一样哪一宗都讨娘喜欢。最可恨儿的父他好事不干,好吃喝,好穿戴,又好耍钱。可恨他骨肉情完全都不念,也不知将娇儿卖在了哪边?我只说今生一世难见面,要相逢无非是在那鬼门关。我那难见面的儿呀……”
乙 (哭)你别唱了……哎哟……
甲 你怎么哭起没完了?
乙 我钢笔没了!(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