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在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轴对称。
轴对称是指一个图形可以沿着某条直线进行折叠,使得折叠后的图形两边完全重合。这条直线被称为轴线,折叠后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二、说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 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3. 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三、说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的方法。
四、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五、说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法,如讲解法、示范法、引导法和练习法等。通过讲解法,我将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通过示范法,我将给学生展示如何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通过引导法,我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法,我将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你能想到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吗?”“你知道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习轴对称的概念
通过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可以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并解释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
3. 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通过示范法,给学生展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和圆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判断其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4. 画出轴对称图形
通过示范法,给学生展示如何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五角星、心形和蝴蝶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绘制。
5. 总结归纳
通过引导法,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总结轴对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我将在黑板上设计以下板书: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的概念:
- 图形可以沿着某条直线进行折叠
- 折叠后的图形两边完全重合
- 这条直线称为轴线,折叠后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 观察图形的特点
- 判断图形是否可以沿着某条直线进行折叠,使得折叠后的图形两边完全重合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 观察图形的特点
- 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绘制
八、说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独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以及画出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图形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四章第一节,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中“翻折”在几何知识中的作用,又为学生后继学习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法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了解两种图案的对称轴、对应点,区别和联系。 2、数学思考——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学习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渗透,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4、情感态度——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重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区别与简单运用。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对轴对称图形应用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更进一步的判定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才能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对称图形。 2、难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概念角度来说,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联的概念。从学生角度来讲,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难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理念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得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教学时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以“感受生活——共同探讨——归纳
总结——动手操作——应用
实践”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2、学法指导 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教学时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理念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一直是数学老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和谐的轴对称图形,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美化生活,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本节教材内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为主、教师辅的指导思想,运用电教媒体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流程 探究活动(一):轴对称图形 1、激趣导入、感受生活。 。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一设计遵循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 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的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活动探究形成概念 实验探究: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在欣赏、感知轴对称的基础上,学生肯定急于了解这些图形到底美在哪里。因此我设置了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创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后再对比上一活动中部分图案,互相交流发现它们的共同的特征“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互相重合”。从而合作归纳得出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3、联系实际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实例,并说出对称轴(附课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生活中的许多轴对称图形,他们不但体现了一种对称美,还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表盘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4、综合练习,发散思维
这组习题的设计有图形、数学……挖掘了生活右多种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探究活动(二):轴对称 1、动手操作,引入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观察所得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再观察教材119页图14.1-3,看看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个图案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 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是对称,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先运用动手实践,进行剪纸,借助人的各种感官认识,突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重合”这一特点。按照“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两图形重合”这条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对称点的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2、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巩固 3、列举实例,展示才华 举出生活中成轴对称的例子,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活动(三):归纳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