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优秀3篇)
《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直线与园的位置
导入:大家好,我是XX,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有关直线与园的位置的数学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线和园是非常常见的几何形状,了解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于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
一、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直线与园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在园内、直线与园相切和直线与园相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二、分析与设计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直线和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直线和园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对直线和园的定义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基本特点和数学表达方式。
3. 观察与总结:通过展示不同位置的直线与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总结出直线在园内、直线与园相切和直线与园相离的特点。
4. 实例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问题,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5. 拓展与巩固: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寻找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直线与园相切的特点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呈现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直线和园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直线和园的定义和特点。
3. 观察与总结:展示不同位置的直线与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实例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问题。
5. 拓展与巩固: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寻找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对直线与园相切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直线与园的位置
导入:大家好,我是XX,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有关直线与园的位置的数学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线和园是非常常见的几何形状,了解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于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
一、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直线与园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在园内、直线与园相切和直线与园相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二、分析与设计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直线和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直线和园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对直线和园的定义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基本特点和数学表达方式。
3. 观察与总结:通过展示不同位置的直线与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总结出直线在园内、直线与园相切和直线与园相离的特点。
4. 实例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问题,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5. 拓展与巩固: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寻找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直线与园相切的特点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呈现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直线和园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直线和园的定义和特点。
3. 观察与总结:展示不同位置的直线与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4. 实例演练: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问题。
5. 拓展与巩固: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寻找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对直线与园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对直线与园相切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
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教 学 的重难点 :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用数量法刻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
,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 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20分钟)
a.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 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资料共享平台
《《直线与园的位置》说课稿》(https://)。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 讲练结合—— 运用 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 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 P96练习)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r =3cm 。 (P101 习题24.2第2题)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 作业布置 课后延伸 (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六、 板书设计:
直线 和 圆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投影仪区域
图形
公共点数
0
1
2
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d--r
d>r
d=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