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9篇【精简3篇】
篇一: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9篇
第一篇内容
标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说课稿
导语:本文将介绍一篇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说课稿,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欲望。
2. 学习任务设置
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的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讨论和交流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和提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系统化,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采用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和总结归纳等。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高。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将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篇二: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9篇
第二篇内容
标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语文说课稿
导语:本文将介绍一篇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语文说课稿,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创新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创新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表达,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文本导入
通过一个文本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文本解读和创新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义和内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小组合作和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新思考和观点。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和提升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系统化,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思维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采用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文本导入、创新思考、小组合作和总结归纳等。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高。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将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创新思考和表达,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通用59篇 篇三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一篇
“初夏的清晨,小草在宁静的朝阳下身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如水精灵般的鱼儿在河水里悠游,一个头带粉红蝴蝶结的小女孩坐在河边,两只胖胖的小脚在清澈的水里和鱼儿嬉戏着……”看着照片中的自己和那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童年,那个美丽而干净的地方……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幼儿老师,看着照片,看着越来越被污染了的周围环境,我是多么的想让孩子们也能和儿时的我一样,和嫩绿的小草为伴,与清澈的小河为友……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之所以要设立这样的节日,我想那是由于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儿时的小河已不是那么的清澈如初,对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做为一个幼儿教师我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具备环保意识,何不借此契机,开展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环保活动,并以此做为献给地球妈妈的礼物!环保的范围很宽,针对班上小朋友对水特别感兴趣的这一特点我们把这一次的环保活动的主题确立为:水—我们的好朋友。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教法;
四、说学情学法;
五、说教学环节;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说教法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情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五、说教学环节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平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篇
一、出示卡片,复习数字1―9。
二、认识数字10。
1、运用CAI课件教学,让幼儿观察课件,知道图上是直么季节.
2、观察CAI课件,逐一给背景图添上小鸟、小蝴蝶、小花、小蝌蚪,并让幼儿知道小鸟、小蝴蝶、小蝌蚪的数量是10。
三、组成
1、观察CAI课件,让幼儿知道数字10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哪一个数字在前面,哪一个数字在后面。
2、实物操作
①、幼儿分组游戏,请幼儿在小箩子里找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总数要是10个,并对幼儿奖励(笑脸)请幼儿说出奖励(笑脸)的总数是(10)。
②、请幼儿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小手指、小脚趾)
③、请幼儿想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篇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第14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习本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战的相关史实,也能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同时为学生认识现代国际政治体系和世界各国现代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仍需提高,因此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的运用,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要战役的地理位置及战争的具体经过,从而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难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一战中一位战壕中士兵的日记片段,通过日记,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并引导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结果如何?战后的国际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针对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我将在大屏幕展示英法美德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地图和协约国和同盟国成立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史料思考: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同时,我也会利用巴尔干半岛局势分析图向学生介绍巴尔干危机。最后,我将播放有关于萨拉热窝世界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设计意图】史料的呈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中,我会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向学生介绍战争中重要的几条战线:英、法、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与德国、奥匈帝国对抗的东线,塞尔维亚与奥匈对抗的南线,其中,西线最为重要。紧接着,我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战争的过程及重要战役,学习完毕后,我会请学生担任战地**进行报道: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马恩河战役失利,日本趁机占领山东;1915-1916年,此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 国爆发革命后退出一战,最终同盟国失败。最后我也会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一战的残酷和中国劳工的贡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展示《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原文选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政治体系?其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各国确定了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势力范围和政治地位。进而继续播放有关国际联盟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联盟的相关概况。
最后展示有关一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史料,然后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一战的影响是什么?
2.如何正确的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让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的形式用8分钟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整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在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一战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是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为二战的爆发留下了隐患。最后我会追问:一战对大家有何启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反对战争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篇
一、说教材
钓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来说却是一次令他终生受益的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第3课《钓鱼》。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34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在距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起来一条大鲈鱼,正在“我”兴高采烈之时,父亲却坚决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我”意外、委屈、不服,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把鱼放了回去,但是“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面对诱惑时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教育学生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父亲要“我”放鱼的良苦用心。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在教法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采用角色互换,补充空白、启发学生想像等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
2、在学法上,落实以读为本,把朗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文悟情,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历程,领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流程
(一)感受钓鱼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上课伊始,我便用轻松愉快的口吻让学生回顾自己钓鱼时的感受,他们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当学生沉浸在钓鱼的乐趣之中时,我把话题引入文本:有一个11岁的男孩跟着父亲去钓鱼,这次钓鱼的经历却让他收获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启示。我顺势引导学生质疑。相近的年龄与经历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距离,不同的收获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相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体会人物的内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胳,了解文章是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记叙的。
2、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在理解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两个主要问题:
面对大鲈鱼时,“我”的内心活动
首先让学生默读3-9自然段,划出描写“我”的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抓住“得意、急切、争辩、乞求、依依不舍”等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初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学生此时的体会还只是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个层面,并未深入人物的内心。接着引导学生感受鲈鱼巨大的诱惑力。大屏幕出示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课文中描写鲈鱼的句子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条鲈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钓到一条这样吸引人的鲈鱼你会怎样呢?如果让你把它放回去你又会怎样?就这样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条大鲈鱼对“我”的诱惑,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学生的体会不再只停留在语言文字这个层面,而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学生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已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使学生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时的朗读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朗读,而成为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倾诉。教室里书声朗朗,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朗读,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整个课堂精彩纷呈。
面对大鲈鱼时,父亲的态度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通过研读相关语句初步了解父亲让“我”放鱼的坚决态度。然后围绕“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鱼放回去?难道父亲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这一中心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经过讨论,学生知道父亲很喜欢这条鲈鱼,但现在还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所以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回去。此时,学生对父亲这样做的用意的理解还是浅层面的,并未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揣摩父亲在做出放鱼的决定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引领学生真正进入父亲的内心世界,这时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这样做是为了教育儿子从小做一个诚实的,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了真实的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已是水到渠成,父亲态度的坚决,儿子内心的委屈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想象补充,大屏幕出示: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用不容争辩的语气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学生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各种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不贪小便宜,诚实守纪的高尚情操已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在这里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真正用意的理解,感悟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父亲的崇高品格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适时出示贺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孩子最大的财富。”
(三)领悟钓鱼的启示,拨动学生感悟的心弦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那么“我”从这次钓鱼中收获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学生通过深入研读第10、11自然段,领悟到虽然34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失去了一条大鲈鱼,但却收获了一个令我终生受益的启示——面对诱惑时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想像:“我”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过哪些诱惑。相机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金钱、名利、地位等吸引人的事物。
在学生对“我”获得的启示有了深刻的感悟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34年后“我”成为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如果此时父亲站在我的面前,“我”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学生便会真情流露。我相机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定格在屏幕上,我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教室里那么安静,那么安静,但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一定已在孩子们心中筑起。
(四)拓展训练,升华启示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六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七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教材
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广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2节内容。本节课在Excel软件环境下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在初中阶段Excel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炼与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如何确定任务需求、建立数据表、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即是要使学生学会从需要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和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科学准确的分析报告,并针对分析报告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掌握使用Excel软件处理表格数据的常用操作手段。
使学生掌握常用图表(柱形图、饼形图和折线图等)的用途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表,并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表格的建立和分析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由课标的规定、本节课的任务共同决定的,目标的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利用Excel处理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图表呈现表格数据的分析结果、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因为表格信息的处理过程的四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
难点的确定是因为学生在利用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时,对图表的合理选取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抽象性。
二、说学情
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学会了数据表格的建立。由于环境的限制,学生很少有机会将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难感受到课堂上学的知识,对生活和学习的帮助,所以对于根据任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多缺乏问题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三、教法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采用了实例分析、任务驱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一年级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最终形成报告的能力。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过程及结果展开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四、教学过程
实例引入
通过实例“某校高一年级进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从纪律、卫生和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准确的分析报告,以便我们能快速地作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入新课
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
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新课的讲授过程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符合学生的实际,过程衔接自然,教学环节自然,学生的参与性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课堂小结
明确目的:创建表格信息目的是什么?
建立表格:在建立表格中我们简单的学习了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
分析数据:在对形成的数据,我们又学习了利用Excel形成图形,去对比数据方面的差异。
形成报告: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加工,最终得出结论。
在我们整个操作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对Excel的一些功能的学习的过程,从学习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有些问题利用Excel来处理的很多优点。
拓展练习
创建高一年级一、二、三班连续三次考试成绩的数据表:
求出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
根据这三张表创建一张总分汇总表,并在汇总表的基础上做折线图,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同学们踊跃发言探讨,最后形成报告。
一个小节给同学们明确了表格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生活和学习服务利用学习互动论坛寻求帮助。在整堂课中教学设计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主题任务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是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精神温故知新,又是导学探究实践评价拓展的教学策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八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九篇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
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②写出功的表达式。
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电功
1、什么是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
②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
③与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t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篇
(1)轻声朗读第、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从前,有个孩子在山上放羊)这一句话向我们交代故事的时间是在从前,地点是在山上,主要是写放羊的孩子。从前是指什么时候?“常常”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常常”说一句话?
(2)读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句子: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a.看看“狼来了”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说明很着急。
b.“狼来了”这句话说了几次(两次),要加重语气。
c.朗读指导。
狼真的来了吗?那么放羊的孩子真的着急吗?谁能用故意着急的语气来念一念“狼来了!”?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山下的人听见喊声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紧张、焦急)课文中哪几个词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赶快、跑、忙)“赶快”什么意思?你能用“赶快”说句话吗?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一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二篇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三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方向、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两种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比较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结合鼓励性语言、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2、【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技能;为突破难点、教学过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学以致用”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设置教学情境与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合作讨论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2、图片演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图片演示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导入新课。由创设情境设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是从同学们的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两种方法
首先、分别强调两种定向法定向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让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以加深印象。再根据学
生动手画的情况、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等、学以致用。
(3)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重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和用指南针定方向。
3、课堂训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引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四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xxx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知识准备:
活动中我运用了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说教学程序: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五篇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
(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六篇
通过这个活动让小朋友了解到了水的特性。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特别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比如老师在问小朋友水有没有颜色时,小朋友中分成了两派,发生的争执,一部份小朋友说水是白色的,一部分小朋友说水是透明的。老师为了让小朋友明白水是透明的,特别做了一个实验,让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水不是白色的,是透明的。
现在的儿童是21世纪真正的主人。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好地迎接力21纪的挑战,在幼儿阶段,教师就应关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活动以幼儿熟悉的乐器为活动主体,以“咖啡”博士出题,幼儿“闯关”的形式激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以闯关的形式层层深入,通过不同要求的四项闯关内容,(第一关“听音辨乐器”;第二关“乐器分类”;第三关“乐器唱歌”;第四关“乐器搬家”),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索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收获。
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巩固认识的乐器,教育幼儿不怕困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是要求幼儿一次把乐器都搬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活动既有社会性方面的教育要求,又融合了艺术、语言及科学的内容,既培养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又极具情趣性,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的延伸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七篇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二)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跟你走。
2、情境创设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因此,本节课第一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创设情境,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本课要认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学生字时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小老师领读,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能力目标。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我按排一个游戏,师:左边拍拍,生:右边拍拍。……在游戏中理解前、后,左、右。
5、质疑、释疑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同桌一起把生字读两遍。然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读准字音。并说说自已是怎样记住哪个字的,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法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评价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以及表达能力。从而使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课前3分钟,学生表演朗诵儿歌:《轻轻地》、《在一起》、《过桥》。
(二)谜语导入
(三)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学习字词。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质疑,释疑
(四)练习说话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八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十九篇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主导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主体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里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因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学生面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心学习,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直面风雨。我确定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意志不坚强,缺乏自信,给人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而在全面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有可能会成为不和谐之音。因此,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二,是学生人生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中一部分是留守学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宝”,很少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不良后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主要是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正视挫折,直面人生的风雨。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实践“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以5·12地震后“东汽”重建为背景资料的音乐《从头再来》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什么是挫折?东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2)他们遇到挫折有没有退缩,是如何战胜挫折的?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遭遇挫折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思考二个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挫折(人生难免有挫折,导致挫折的原因)?
(2)认识了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面对人生风雨(坦然面对挫折)?
看完图片、视频资料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当堂训练。学生通过当堂训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真心英雄》,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九、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结构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十、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正确认识自我;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在一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防范意识弱。最近,由于海口市十一小四年级学生许诗佳被害事件及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市教育局强调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开展“安全月、安全周、安全日”活动,对学生、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卫自救、防范事故的能力。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兔子”,孩子们更是“情有独衷”。《小兔乖乖》是孩子们人人爱听的一则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这个故事蕴涵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纲要》还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由此,我设计了《小兔乖乖》这一节小班综合活动,让幼儿在看看、讲讲和玩玩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一篇
一、教材分析
这一主题活动在经历了主题生成课之后,我们把它分解成了五个活动内容:认识我们的眼睛;了解我们的视力;近视带来的不便;预防近视小常识;爱眼宣传我能行。这些活动动容分五个小组来完成。由于上节课及课后同学们都已经做了充足的调查,所以本节课只是一个调查成果的展示。
《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优势和活动进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交往能力;能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自我、他人和小组的活动,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建议,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中对于保护眼睛有了一些了解,也在三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调查、合作、探究等能力。
三、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课标的规定,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
认识近视的危害,学习有关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知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调查全班同学的视力活动中,初步学会自查视力;
(2)、学会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了解保护眼睛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3)、在收集资料活动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调查、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树立学生爱护眼睛的意识,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关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方法。
2、认识眼睛结构,了解视像原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是一节活动课,所以我完全放手交给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整理、研究、展示这样一过程,激起了探究的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参与,从而拥有了自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以下我的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回忆活动内容:
小组长介绍自己组的活动内容以及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这样可以让全班同学回忆上节课的大家确定的活动内容。
(二)、分小组展示活动成果
因为五个活动内容是环环紧扣的,所以汇报的时候让大家根据
刚才小组依次汇报。
1、第一活动内容:认识我们的眼睛
这一小组分两个部分完成首先两个同学拿着眼睛的模型介绍眼睛的结构,之后让同桌拿出小镜子互相指认刚才说到的部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大家都掌握眼睛的结构。
然后播放第一小组的采访录像,使学生了解如果我们不好好的保护我们的眼睛,就会使眼睛的某些功能减退导致视力出现近视、远视等缺陷。
2、第二活动内容:了解我们的视力
(1)、出示全班测量统计图
(2)、统计全班近视人数
(3)、汇报近视原因
3、第三活动内容:近视带来的不便
第三小组以小品的形式汇报近视带来的不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4、第四活动内容:预防近视小常识
(1)、播放动画片
(2)、两个学生表演保护眼睛拍手歌
(3)、学生用ppt告诉大家吃什么食物可以预防近视
(4)、出示错误的做眼保健操的动画片
5、第五活动内容:爱眼宣传我能行
(1)、展示爱眼宣传小报
(2)、歌曲《保护我们的眼睛》
(三)、全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保护我们的眼睛
认识我们的眼睛
了解我们的视力
近视带来的不便
预防近视小常识
爱眼宣传我能行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二篇
一、说教材分析
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材料。《纸的观察》这一课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五单元“纸”的第一课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观察一张白纸。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事物外部特点方法。在这一部分就要引导学生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点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学生在相互倾诉、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自主构建新知识。
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纸。当观察完一张白纸,面前出现另一张不同的纸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进行比较观察,这时,观察方法也进行了递进。在此环节纸的色泽、光滑度、厚薄、软硬等性状是学生认识的主要方面。其中。比较纸的厚薄不仅仅是用手摸,还引入了测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观察纸的纤维。从不同纸的不同点自然引入相同点-----纸纤维。把纸撕开来,观察撕开的纸边,就能发现毛茸茸的纤维。再把纸揉成团后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这些很新鲜的观察活动会激发学生不断的拓展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新的发现学生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并将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下一课——造纸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教学难点:会用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一、始终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二、主要采用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力求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行观察探究,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互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本领,陶冶情操。
五、说教具准备
白纸、牛皮纸、放大镜和直尺、一本语文书和一个笔记本。
六、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是以观察、探究为核心,为了让学生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用纸制作的折纸、剪纸,然后问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一张张平凡的纸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于纸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提出种种猜想后出示课题:纸的观察。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二)科学探究
1、观察一张白纸的特点
在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引导他们进入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观察一张白纸: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白纸”,我一边拿出白纸,一边向学生交代今天的学习任务:“请大家观察这一张白纸。那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它呢?”学生说出了用闻、摸、看、折、听等观察方法。这样的引入任务明确,开门见山,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激励性的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能一口气说出多少个纸的特点。
(2)紧接着我把观察要求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关于纸的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于是,学生们用讨论的方法进行观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主动探究,找出一张白纸的十个或十个以上的特点。
(3)观察之后汇报交流结果。每人汇报完后,其他学生针对他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补充。学生们很有能力,对白纸的形状、颜色、气味、透光度、光滑度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我在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的同时适当的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方法,要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这样处理,学生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来进行观察、思考、交流,显现出出色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在对白纸的观察交流结束后,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的纸都有这些特点。在他们对新问题产生好奇后出示牛皮纸“你知道这是什么纸?现在你们手里有两张纸,你会怎么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比较观察后开始观察不同纸的不同点。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三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及不良情绪的危害性。掌握适当表达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是第五课《做情绪的主人》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情绪发展具有较大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课以三年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生情绪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游戏活动、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教材的处理:
教科书就是老师xxx教xxx和学生xxx学xxx的课本。以往的教科书,通常以老师xxx教xxx的角度编写,故称xxx教本xxx;这套《健康教育》课本主要是从学生xxx学xxx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xxx学本xxx.xxx学本xxx的意思,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因此,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出结论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设置情景段、游戏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兴趣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及不良情绪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使其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调节的愿望,做情绪的主人,自觉培养态度乐观、兴趣广泛等良好的情绪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习材料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摆脱不良情绪的方法,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讨论进而扩大为全班同学交流探讨,师生共同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在讨论交流和游戏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与技能:掌握适当表达、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做一个活泼、开朗、快乐的小学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性,把握好情绪。自然地引导学生掌握适当表达、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理由: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情绪发展具有较大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因而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是十分有重要的。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设置情景段,实现直观教学、兴趣教学。
3、比赛激励法: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向上的精神,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游戏体验法:运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五、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阅读发现法:这是学习间接知识的有效方法,教材中某些好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及时归纳,并加以正确引导,进一步强化思想认知。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作了如下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
游戏:幸运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同一件事不同的情绪变化,初步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推进新课
(一)心灵体验(动画讨论)
欣赏《猫和老鼠》的片断,观察猫的情绪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动画片,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加强对情绪的多样性、多变性地认识。
(二)心灵透视
1、小组交流: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分别对自己的影响
2、欣赏图片: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3、小组讨论:解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于情绪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对自己或他人的影响,以及不良情绪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使其面对情绪问题有调节的愿望,做情绪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有效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不良情绪的危害及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增强培养态度乐观、兴趣广泛等优良情绪品质自觉性。使学生自发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突出本框重点)
(三)心灵火花
1、放飞烦恼,快乐自己
回想一下,你最近比较心烦的一件事情,自己选择一种排除烦恼的方法,把它写在纸上,把自己的烦恼纸折叠成纸飞机。放飞烦恼,快乐自己。
2、总结延伸
用儿歌来结束活动,儿歌大意:情绪就像气象台,喜怒哀乐变得快。生气时,笑一笑,烦恼事,讲出来。紧张时,静一静,伤心时,想得开。乐观向上有自信,学习生活添光彩。
最后随着《歌声与微笑》一起,把所有的烦恼抛开,祝愿同学们永远快快乐乐!(在音乐中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放飞烦恼活动,在巩固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变态度,拥有积极的情绪,做一个开朗、快乐的小学生。最后用儿歌结束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升华情感,巩固已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改理念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立足于学生的xxx学xxx,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四篇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该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展开。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
1、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 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采用了对比烘托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五篇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我们班搞的主题是海底世界,针对以上问题以及结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制作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2、尝试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体验创造的乐趣。
3、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用多种废旧材料制作海底世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
活动的难点是:如何有效地合适地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海底世界。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制作活动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材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一定的经验。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六篇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七篇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二、教材分析。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八篇
一、说教材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 知识与能力: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
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二) 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
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⒈了解“咏史诗” ⒉诗歌结构的分析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二十九篇
【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把小数的意义拓展到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如用小数表示的身高、体重、时间、温度、面积等。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使用的小数,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认识小数的数位及其计数单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比较小数大小、小数加减法、小数性质、小数乘除法等打下基础。
在这节课教材安排了说一说,认一认,填一填,试一试,练一练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生活动中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认一认,借助几何模型,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试一试,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之间的进率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只有真正的把握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各类活动。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它为起点进行教学;再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了解小数的数位以及小数的记数单位。
3、在活动中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也是本课学生的困难点。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具体设计分为四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
我设计了交流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小数知识的经验。
开课交流资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再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自己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也有助于教师探明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在对小数的读写这一知识点上,我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互相学习,直接解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为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条件。
活动二:
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与十几分数的联系,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一活动中我按照:分—选涂—写说—练,四步来进行:
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给小数分类。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会把、、、、14、这几个小数分为三类,、是一位小数、、是两位小数、是三位小数。
2、引导学生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凭借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与进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就是在精确到分米的尺子上涂1格;就要选择精确到厘米的尺子,涂23个小格;选择精确到毫米的尺子涂214格。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感知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3、再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说说你对刚才几个小数的理解。这样学生结合米尺图,即从数上,又从形上就很容易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从而也使直观认识小数意义,过度到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
4、通过做练习: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把分数写成小数,并谈一谈你的思考方法等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活动三:
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在前两个活动,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一次次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活动四:
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
基础练习: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激趣练习:2、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3、p4填一填。
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本节课我的困惑
1、在本课中对小数的读写,你是怎样教学的?
2、教材在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为什么要安排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你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五:交流信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
1、复习导入: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全班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4、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的小数,你能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吗?
总结:刚才这些资料都是用小数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大家一起帮老师把资料读出来,请一位学生来写出小数。
(学生读小数、一生写小数。)
师:谁能说一下,你刚才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
(生交流)
师: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小数,再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对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小数的认识中在元、角、分的具体背景下已经强调过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与已有知识、利用学生的相互交流直接解决。只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活动六:理解小数的意义,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小数,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
2、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3、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4、出示课件:
(1)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P6练一练第一题。
(2)P6练一练第二题。
活动七: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1)快速阅读课本P5。
出示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2)拨一拨,说一说。
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3个珠子,说说每个3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3)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4)学生活动: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吧:巩固应用
基础练习: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
激趣练习: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p4填一填。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基础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激趣练习: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练习: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篇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江》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5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第一大河”、“黄金水道”、“开发与治理” 三大部分。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又是一根融入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河流,它有利也有害,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也为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2. 能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记住长江的地位、上中下游主要特征、航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等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 充分利用课本图、表资料,结合教材读图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按照“第一大河——源流概况——航运价值——开发——治理”的顺序,逐一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爱国热情,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对长江“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处世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长江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难点:长江水能的分布原因、长江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习“我国第一大河”和“黄金水道”,第二课时学习“开发与治理”。 其中第一课时是学习第二课时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学生在平时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有关我国河流的知识,但不全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2.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一条河流的概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该如何分析,还需教师的认真指导。
3.学习动力。长江是我国最著名的河流之一,有关它的知识是很多学生也想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比较大的。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设计教法如下:
1. 图画、读图(表)分析法
2. 问题引导自学法
(二)学法指导
初二的学生大部分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的学法有读图表、课文分析、思考、探究、归纳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三国》中“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我国那条江上?引出长江,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第一课时)
1.“我国第一大河”的教学分三步走
第一步:讲述我国河流概况,展出“长江流域”图,指出长江干流及其形状,教师板画,问“长江、长江,长江到底有多长呢?它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然后利用表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的地位。
第二步:结合教材的“读图”要求,指导学生读图“长江流域”,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教师一一在图中标出。接着让学生自己查找长江的其他概况,如支流、湖泊。
第三步: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各河段的特征。
2.“黄金水道”的教学
首先利用图的读图题,让学生找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观察长江干流通航能力的变化、判断干支流航道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其对航运的好处,使认识长江的航运价值,然后通过问题“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发展航运有哪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发展航运的条件,得出长江因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航运价值巨大,有“黄金水道”之称。
最后阅读“长江上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长江航运价值巨大,但它也是我国南北陆上交通的障碍,引出“我们应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长江呢?”,为进入下一节内容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3.“开发与治理”的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课本43页活动的图片,提出问题:1.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2.在长江上建水电站是利用长江的什么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二步:提出问题:建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能资源,那么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河段,为什么?通过“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结合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势特点,分析长江水能集中分布在上游山区的原因——长江发源于海拔6600多米的各xxx东峰,全程落差有6600多米,流到宜昌时海拔只有200多米,上游落差就达6400米左右,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让学生在图中明确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
第三步:归纳长江的利,引出长江的害,分析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再以荆江河段为例,引导学生根据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分段设计治理长江的措施,教师指正。
第四步:阅读“三峡工程示意图”,教师讲述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同时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整节课设计意图:通过板图、问题引导读图,解决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判断正误,改正说法”的练习,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5课 长 江
一、我国第一大河
1. 我国的第一大河
2. 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3.上、中、下游的划分点
4.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
5.上中下游的特征
二、黄金水道
1.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
2.航运价值—— 黄金水道
三、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2.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一篇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
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
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二篇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语境理解本课“撒娇”、“滋润”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懂得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壮成长,渗透自强、自立的精神。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笋芽儿不怕困难、向上进取的精神。而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学生感到生疏,因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学法,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笋芽儿?”为切入点引导质疑,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大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领悟笋芽儿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本课时共有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
新课伊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碧波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理解。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笋芽儿》,让我们一起轻轻喊喊它的名字吧!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三篇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四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
1.知识传授目标:
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少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
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
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一,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还可到玻璃店,观看师傅用金刚钻割玻璃的情景,以增加对碳单质的感性认识。对于碳单质和无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物质抓住关键的性质,如金刚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泽,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导电性。考虑到有的学生不好动,课堂上教师应准备好玻璃刀、石墨、木炭、活性碳等,让学生演示它们的物理性质(当心学生的手不要让玻璃划破!)。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通过挂图,比较金刚石与石墨的原子排列情况,从而明确两者性质上的差异。
3.课堂练习的设计:以实践为为,让学生通过学生演示来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程序设计: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五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节讲的.不是某个项目具体的设计过程。而是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上具有设计的共通性。
(2)本节体现了教材设计上“先总后分”的特色。正确地把握本节与后面几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本节的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一般过程的主要环节。
(4)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教学平台,引领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不断优先的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建构一般过程的概念。
(5)初步感受设计本质是具有创新。
(6)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
(7)充分体现技术的人文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方案的多样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作品,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会碰到不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应难而上。同时,为了防止在第一次动手操作就碰上过多的困难,所以这次制作内容不宜定得太难。
3、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环境: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材料
4、学习目标与任务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5、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般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难点:
(1)知道成功的设计应该形成多个方案;
(2)产生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和优化。
6、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达成本节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主要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座,点名和准备播放课件。
2、新课导入:
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着科学合理的基本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当今很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
设计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它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各种工具。
学校在我们一进入学校就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凳子,以便同学们在开会或其他室外活动之用。同学们对学校发的小凳子满意吗?如果去郊游你愿意带上这个凳子吗?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放入我们书包的便携式的凳子呢?本节我们将通过设计便携式的小凳,来体会一下设计的一般过程。
3、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3)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4)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5)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4、讲授新课:(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我们可以大致把设计过程分成五个阶段。但这是一个普通的一般过程,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产生反复。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一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
老师刚才通过调查和询问同学们就发现同学们的小凳携带不方便,知道同学们希望有一个能放进书包的小凳子,发现了问题,产生了设计便携式小凳子的需要。那小板凳到底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小板凳的设计要求:
1.结构稳固,最大承重为600牛顿。
2.质量不大于1千克,并能方便地放入中学生书包。
3.材料成本不高于3元。
(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定:
首先,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其次,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1)收集信息:
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
(2)设计分析:
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3)方案构思(发展想法):
最具挑战性,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构思,发挥个人潜力。
(4)方案呈现(绘画方案草图):
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具体化,形象化和视觉化。
(5)方案筛选:
选择方案:分析比较,权衡和选择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绘制样图、制作模型、制作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1)测试:
技术试验
(2)评估:
(3)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5、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六篇
说教材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说教学理念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七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写作背景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八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
首先介绍一下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与能量密切相连。学习好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为深入学习密度奠定坚实基础。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质量概念和单位,并联系生活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安排在质量的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而且探究过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调整到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的习惯,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常常混淆,单位换算的习惯还未养成,实验探究能力较差,划片招生后的学生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自主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质量概念和质量单位、会初步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第二课时安排在实验室分组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既可巩固天平的使用,又可为密度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课前通过生活调查和自主学习,初步知道质量概念和单位,课中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质量的单位换算和估测物体的质量。天平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先学后做,边思考边操作,从中摸索到天平使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放大展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难后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2、通过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书,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天平的使用规则。
难点: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和学法总是有机联系的,教师的教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法起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反馈练习法。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发现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媒体演示法播放“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的视频。
接着出示“神舟九号”的一些数据,并提出下列问题,神舟飞船的什么是8082kg?引入课题质量(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目的是:①把航天科技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接着针对学生的实情我设计了两道巩固练习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是利用反馈练习法反馈学生掌握程度②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估计物体质量问题的意识。(到这里完成知识目标1)
(三)自主合作,天平使用
接着引导性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测量质量?这样设问目的是:①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②自然过渡,引出天平。
接着让学生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学生自学天平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对照实物熟悉天平的结构;小组内一个同学指托盘天平的结构,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看谁说的准确,相互鼓励;在小组内讨论天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这样设计目的是,渗透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生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天平结构的认识,初步知道天平使用方法。
第二步:交流展示暴露问题。采用举手抢答的方式抽几个组的代表发言,对讲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选出一个优秀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天平的使用,其他同学指出操作的不对之处。利用实物展示台把学生的操作过程放大投放在大屏幕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提倡多暴露、多展示、多反馈,学生在相互纠错的过程加深天平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通过交流展示后,学生初步总结出天平使用的方法。
第三步:小组内编顺口溜比赛,记忆天平的使用,看哪个组编得既全面又顺口。对勇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编顺口溜比赛的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理解了天平的使用。当学生有接近20分钟的有意注意时,学生可能有点疲倦,这时恰当地让学生转为无意注意,使学生适当的放松,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步:亲身体验,操作实践。测出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看哪个小组既快又规范地测出质量。评出几个优秀小组加分鼓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动手,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埋下伏笔。(到此完成知识目标2和3)
(四)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改变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物态,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探究思路进行探究。学生设计“冰化成水后质量是否会改变”的实验方案可能不周全,这时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优化实验方案。
这样设计目的是: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设计实验方案。把探究问题分解为3个小问题分工完成,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到此完成过程目标4)
(五)课堂测评,反馈练习
接着我设计了下列4个练习。这样设计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接着我设计了我反思环节,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述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七)作业布置: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的展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多多批评指正。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三十九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感受。
2、本节课重难点
3、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及心理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那句誓言,做了一些值得我们永远去尊敬、学习和记忆的可歌可泣的事。他们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而值得我们去追忆呢?请看他们其中的一位—邱少云。
2)课文分析:
重点讲解第三部分
问题设计:
(1)我是如何表现的?我是如何观察邱少云的?
(2)邱少云在烈火中是如何表现的?
(3)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
3)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因为本文作为自读课文,目的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课后思考练习。
(3)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自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那些事?我的心理活动是如何的?邱少云有那些表现?提问的这几个问题并不难,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篇
目标:发展学生的翻滚能力
学习内容:学习各种翻滚的方法、翻滚接力
一、说教材
翻滚是一项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中一种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的方法,碰到危险时能及时、灵敏地进行翻滚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本次课授课年级为五年级,根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五年级学生属于水平三的范畴,则本次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在原来已掌握的翻滚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翻滚能力的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次课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翻滚的作用和意义——保护自己;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翻滚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根据以上的学习目标本人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为:
1、学习各种翻滚的方法;
2、翻滚接力;
重、难点。重点:翻滚时的低头、团身。难点:团身收腹、动作连贯。
口诀:两臂撑垫成蹲撑,两腿蹬地快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
二、说学情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奇。这样的天性应该予以保护,而不是抹杀,由于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是对事物的注意而引起的感情状态,是出于对某些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所以说要想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设计出能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好奇的教学情景。本次课我主要通过提问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诱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通过自主练习、学生展示、老师指导纠正、翻滚接力跑等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法
1、自主练习:上课时前提问学生:我们大家如果走路时不小心拌到石头或在凹凸不平的路面等向前摔倒时怎么办?下楼梯时不小心踩空台阶向下摔怎么办?如同学间开玩笑向后推你,刚好后脚跟拌到东西向后倒时如何处理?学生们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老师根据这些回答汇总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翻滚。接着老师简要地介绍翻滚的种类,有前滚翻、后滚翻、侧滚翻等。下面同学们根据原来学过的翻滚动作自由练习,自由组合,两人一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展示:小学生天生爱表现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是他最大的荣誉,所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动作,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3、教师讲解示范:教师标准、完整的示范动作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具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天生的好表现致使他们敢于模仿,乐于模仿,而且并不在乎模仿的对错、好坏,追求的是一个“乐”字。
四、说学法
1、体验: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自主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造: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练习中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方法来加深翻滚动作的技能。如学前滚翻教学时,采用不同方法使学生明理前滚翻技术的内在,并能通过完成翻滚动作,创造出新动作。
3、展示:通过学生的个体展示,使同学们直观的获取多种的翻滚方法,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欲望,更为有利学生掌握翻滚动作。
4、应用:利用翻滚接力跑,加深翻滚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程序
1、热身部分。
按人体的运动规律,人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课的开始的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状态适应下面课的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损伤。
2、学习技能部分。
(1)设疑: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辩析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尝试练习:在学生思考或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后,应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学习,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体会和创新翻滚的动作。
(3)学生展示:由于学生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过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舞台,充分展示创新的成果,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老师展示: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练习。
(5)翻滚接力:学生运用自己己掌握的动作进行比赛,通过学习和比赛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掌握动作技能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恢复身心部分。学生经过上面的练习,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心肺功能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为了使学生的这种状态降下来,恢复到常态。本人安排了打太极拳这一内容,可很好的使学生身心得到恢复。
最后简要小结本次课的教学过程,感谢同学们与老师完成了一节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到今天所学到的技能。
场地器材:小垫子(米×1米)20张;
大垫子(1米×2米)4张;
跳箱2个。
场地:一个篮球场。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一篇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二篇
说课的基本框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四、说准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流程 七、是亮点或特色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题目、来源,即从何而来、为何而选
(二)说学情:说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
(三)说目标:如何确定目标——情感、认知、能力。目标贵在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分析。目标的评价重点在是否明确、是否具体、是否可检。与此同时,要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原因或突破的方法。
(四)说准备: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一、说教材 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对自己的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比谁的皮鞋踏出的声音响,谁的皮鞋踏出的声音好听,正好切合这一点,我选择设计了《我的皮鞋踏踏响》这个活动,通过歌曲来学习十六分音符,而且唱准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这个难点,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踏踏、中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通过此活动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说目标 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兴趣、态度的培养,注重自身的探索与体验,中班的幼儿已具备了好奇好问,探索的条件,但始终还缺乏意识性,因此这次活动的重点在于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到来的快乐,具体目标定为:
1、引导幼儿在踏踏、跳跳、唱唱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初步学会演唱。
2、在节奏的快慢变化中让幼儿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三篇
一、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根据《新纲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龄特点,将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我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重难点,希望能在活动中尽量去突破。
二、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需要,我准备了动物卡片一套,橘子四只,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我还特意邀请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的幼儿也来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二部分,出示橘子,请幼儿动手分,让幼儿对橘子进行讲述,比较大小,怎么样分才是最合适的,并引导幼儿初步说说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在同一发展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才做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导。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四篇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分页标题#e#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
我自豪!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五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与海欧》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九册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文字流畅、 舒缓,讲述着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牵动出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思路:本课文情浓厚、真挚感人,在教学时大胆取舍,活用教材,紧抓情线、层层深入:1、由动作悟鸥情,引疑问 2、看老人举动, 忆温馨、知不舍 3、 看外貌,结合资料,知不易 4、 再看鸥情,明情理 5、 续写诗篇,情绵远。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段落,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之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教学目标:
1、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感情,感受到动物是有灵性的,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的回报。
四、教学重点:抓住老人的外貌、 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浓厚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 悟鸥情,引疑问
1、齐读课题,出示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遗像时,海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举动,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点体会16自然段的“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上方,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句话,抓住“轮流”、 “瞻仰”、 “肃立不动”“白翼天使”体会海鸥的伤心与对老人的依恋。
4、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读
【教学意图】:通过品味朗读,让学生抓住鸥群的动作体会它们伤心与不舍的同时又会心存疑问“是什么让海鸥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举动?”从而引出老人对海鸥的爱。
(二)看举动、知不舍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2、 班内交流:此处,孩子们的感触会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乱课文顺序,谈清自己的体会,随品随读。在品读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体会,在学生汇报时,随机点评追问“你找的是描写老人的什么?描写动作的语句还有那些?这样对老人神态、
外貌、
动作、
语言的描写有个归总。
预设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老人喂食的画面:
出示课件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老人喂海鸥时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学生读书思考,是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语加以体会。)
师:正是老人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爱护,才使得鸥群吃食的场面成了一道让人驻足的风景。有感情朗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有声有色的乐谱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师:让我们带着想象读出这有声有色的画面吧!看着这有声有色的画面,你想说什么?(真美,我也想去看看,希望时间停止在这一刻)
【教学意图】:这声,这色,谱成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乐谱。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发展了想象的思维和语言,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4、出示课件(师生合作读: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它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教学意图】:在孩子身心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之间和谐、 其乐融融的美好瞬间时,老师告知老人走了。瞬时间的失落与海鸥不谋而合,再读海鸥祭拜老人的段落,感情真实。这样既理解了前面的疑问,又让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紧紧相连。
5、出示课件:老人外貌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谈感受,有感情朗读。
老人何止是衣着简朴阿!出示资料。
出示课件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学生谈体会,再读老人外貌的语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师接着导读:就这样衣着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必来。
出示课件(可是,老人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它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教学意图】:以外貌为突破口,引出资料和课文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到老人对海鸥的是如此厚重,再读海鸥对老人之情,必会升华。
(三)、再看鸥情、印心迹
顺着学生的朗读,在前文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再来学习17自然段。
师: 看着这些为老人守灵的亲人们,这些守灵的白翼天使们!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课件演示遗像消失,描写鸥群的文字出现)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这里把“扑”字换成“飞”字好吗?为什么(“扑”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海鸥如亲人般的激动、伤痛、焦虑、无奈的心情,更能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情谊。)
【教学意图】:挖掘“扑”字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更加突出海鸥对老人的那种情谊,让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深深印在心迹。
(四)、续写诗篇、情绵远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六篇
一、说教材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物)
2、运用词语: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二、自主质疑,提炼问题。
导入: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木雕更令“我”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
1.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紧扣问题,读书释疑。
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
1、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课文中“我”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七篇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需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作了设定。
四、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凸现语言运用”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八篇
一、说教材
知识技能目标: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维吾尔人的高尚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维吾尔民族风俗的录像、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理解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以及体现民俗的图片歌舞录像片段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起感受了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教师播放视频歌曲)然后我自然过渡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环节(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师生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用平时一贯采用的一圈二点三画四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词句。尤其维吾尔的特色语言要结合课下注释去理解。2、在读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文中最能体现维吾尔人性格的语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环节(三)默读课文,快速提炼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及关键词,学生感情读,教师适时板书(豪气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结论。】
环节(四)重点研读、品读、感受民俗、体会情感。我将这样进行:
1、学生找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读,哪些语段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读好这些句、段。
2、学生讨论汇报到酷爱土地这部分时大屏幕显示出课文第一幅插图,边看图边理解相关词句,并指导朗读其中的比喻句“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积分韵味”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而后发散思维,练说比喻句。
3、当学生汇报到维吾尔人爱美这部分时,我会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目听老师的朗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师打出屏幕显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一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发散思维你想用哪些词语赞美?之后同学们再用文中的词语来读、品、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师很自然地播放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的录像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感受、做总结,而后再品读、赏读,学以致用。
【积极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环节(四)质疑问难、总结全文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而后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有以上的环节作铺垫,再理解中心句的含义就轻而易举了。(教师板书虽苦犹乐)
环节(五)拓展延伸
欣赏维吾尔风情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在音乐声中结束了,同时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另外,课下可积累好词佳句。也可写写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将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拓宽作业渠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说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乐观
酷爱土地 的维吾尔人
爱 美 (虽苦犹乐)
能歌善舞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体现了文中的教学重点,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四十九篇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节课,主要属于计算教学,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解比例,能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部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部分是练习解比例。在第一部分里,我先复习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说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部分:教学解比例的概念后,及时组织练习。课本中两个例题从解比例的方法入手,逐步渗透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经过学习例题,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比例的方法,逐步进行训练,让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评价: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第一课欣赏《天堂》。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其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采用五声调式,极具蒙古族牧歌风格,悠长起伏的音乐旋律把人们带入到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洁白的羊群,弯弯的河水无不尽收眼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蒙古族音乐,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天堂》,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彰显主体自悟探究──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农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
(一)兴趣导入──感受美
1.跳跳筷子舞,引入音乐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上课伊始,我出示教具筷子,向学生介绍: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它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接着播放《天堂》伴奏带,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让他们在观赏中激发起本课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观看多媒体,了解风土人情
学生们通过视听,能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音乐。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品味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民族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
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通过简介腾格尔,及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
感受风格,学以致用,完成课本上的作曲练习。
通过四次不同要求的听,使听、辨、品、练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提高了感受鉴赏能力,品味了蒙族音乐的美。
(三)丰富体验──表现美
首先,我用筷子歌曲节奏,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通过进行草原小骑兵,那达慕盛会,农场挤羊奶的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音响、表演动作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
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中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创造美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篝火晚会”为情境,以创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并分组,如骑兵组、筷子组、演唱组、挤奶组等等,通过深化体验充分运用体态律动、共同合作来表现歌曲,绘画组的学生画下自己感受到的美,诵读组的学生收集并诵读有关诗文。师生共同创造音乐美。
五、多元评价激励唤醒──说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因此我采取了多元评价:有表情的鼓励评价,如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眼神;也有肢体语言鼓励评价,如夸张的眼神、风趣地竖起大拇指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还有对学生个别差异灵活评价,针对学生个别特长、强项评价,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树立学习的信心。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一篇
说教材
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
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
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
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二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 ?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三篇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重点的确定:
由于本课是第三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难点的确定: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操纵自如、簇拥、哗笑、沉寂、静寂、矗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思考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思考课文是分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是本单元本课的训练重点,在完成问题(2)时要进行分段方法的训练。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对学习提示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习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
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
(1)状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
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部分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五、说板书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及风土人情比较陌生的实际情况,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及重要性。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四篇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解读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教师还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四)教具准备:中国各种地方戏剧的录音片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备课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本课的情知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在教学时,我努力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中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思想。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方法,去独立、自主学习略读课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读书、思考、说话时间。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在《藏戏》一课教学时我准备主要运用了默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朗读形式。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朗读方式最适宜略读课文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藏戏》一课时,我根据本篇课文的课型特点及学生学情情况,引入本课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带着课前导语中的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学生在默读中最易集中思考问题,很快学生就交流出了问题的答案,自学了文中的字词,学生在默读中放飞了阅读理解的思维,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男女生读,在《藏戏》一课教学中,我就是将师生合作读穿插了教师与男生合作读1自然段和8——16自然段,教师与女生合作读2自然段和17—18自然段,教师与男生一齐合作读3自然段和20自然段,师生共同合作读21自然段。师生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让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还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藏戏》一课,课文开头前三个自然段用反问和排比句式概括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学生交流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后,播放一段藏戏视频让学生欣赏到了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之后,我又让学生齐读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结尾21自然段,用这样的朗读气势再次感受藏戏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悠久。
二、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五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科书通过“摘苹果”这一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对感兴趣的食物持续较短,所以肯定会有厌倦,淘气的行为,所以整个课堂环节必须趣味性浓郁,环环相扣,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
二、教法学法
学习法:本节课主要以师友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动手做、动脑想、动笔写等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满十进一”。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第一、练习热身,复习旧知。
新课之前的热身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复习已学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学生带入摘苹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第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寻求计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脱离情境,直接从算式出发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并梳理竖式的算法,提高运算能力与总结能力。
第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17+38=55
7+8=15
10+30=40
15+40=55
答:一共摘了55个苹果。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六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班幼儿知识能力框架的结构特点,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订了我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如下:
(1)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化、尝、甜。
(2)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雪糕”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尊重、关心家人,体验互爱之情。
【分析】从拟订的三条目标来看,第一条为主导目标,第二条为能力目标.第三条为情感目标。我通过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突破主导目标;通过老师的直接和间接讲解指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分量是很重的,因为故事本身就影射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要突破这条目标.前两条的辅助工作就要做到位。通过老师的分析,幼儿之间的讨论.从而教育幼儿体验互爱、尊老之情。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七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理远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品质。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
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不知多少人读过朱自清的《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之后,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我认为像《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其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带领学生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图片,欣赏春天美景,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问:提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我们的学生语文底子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本课教学用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入
二、考点回顾
1、朱自清(1898-1948), 字 ,号 ,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散文 、
、 等。
2、《春》这篇文章可分三部分,分别为 、 、 。
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 、 、
、 、 。(设计此题目的在与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三、赏春
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春天的诗句(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扩大教学容量。)
四、读春
请几位同学分别颂读3-7自然段,教师或学生对朗读予以简要评价。出示朗读要求: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设计此题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天形象,传达内心喜爱春天的情感)
五、品春
再读课文,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 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 ______(景物),用了____修辞,或是从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六、析春
1、春草图:写到了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八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边城》,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2.教材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体味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
⑵较深层次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现当代小说的鉴赏能力,
以上两个目标用一课时完成。
以翠翠为主线,体味人物情感中所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这是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从现实角度看,目前中学生受影视文化影响较大,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日趋退化。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把握思想,有必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从学习的心理规律来看,阅读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因此,我主张素面朝天的阅读风格,回到文本,读懂文章。在教学中,还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学,考虑差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和优秀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各自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我采用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
相互理解的说课稿范文 第五十九篇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陈从周先生的《说“屏”》,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分为教学环节设计和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