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推荐6篇】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一
一、教学内容:中华民族的迁徙和繁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迁徙和繁衍历程,理解迁徙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述、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热爱与敬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迁徙和繁衍历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迁徙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华民族迁徙历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呈现与讲解:通过讲述中华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迁徙历程。
3.讨论与分组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迁徙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如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
4.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在小组中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概括与扩展: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文物、遗址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迁徙的历史痕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迁徙和繁衍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迁徙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下一次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运用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二
一、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等,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述、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兴趣与敬重,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呈现与讲解: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3.图片展示与分组讨论:展示不同政治制度的图片,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在小组中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概括与扩展:通过展示一些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的文物、史迹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痕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下一次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运用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_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_(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近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四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五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
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统编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
①《四岁的鬃马》表现了蒙古人对自己亲密伴侣—马的热爱。
②《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
③《欢迎》是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间乐曲。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
2.教学目标:
①欣赏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②分两个声部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两个声部演唱《星星索》片段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我将在屏幕上出示亚洲区域图,由学生上来指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之后我将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亚洲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风格的理解。
下面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然后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曲表现了蒙古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对马的热爱)。乐曲开头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长调)歌曲中的人声有什么特点。下面来介绍“麦呼”。
麦呼是一种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也称喉音唱法。
接下来欣赏《星星索》,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曲调缓慢悠扬,有摇晃感,柔和松弛;歌声委婉抒情,略带哀伤色彩)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之后,将分两个声部演唱《星星索》片段:由学生演唱“啊,星星索”的伴唱,我唱主旋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节奏特点的认识。
接下来请同学们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判断它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第一段小提琴:优美含蓄;第二段二胡:柔美深沉第三段:?简介萨朗吉。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乐器,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于模仿人声。下面就让我们欣赏由萨朗吉主奏的民间乐曲《欢迎》。
四、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⑦你还知道哪些与我国相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请课后搜集欣赏。
五、总结
通过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谢谢评委,说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