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通用3篇】
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 篇一
标题: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摘要:
本篇报告旨在总结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丰富多样性。通过对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民俗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这一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各地区的民俗风情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色。例如,在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独特的婚俗仪式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和游客。而在东北地区,渔猎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习俗,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三、民俗习俗
中国各地区的民俗习俗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例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年俗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对民俗习俗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
四、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多种形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川剧、京剧、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人们娱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还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创造力。
结论: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 篇二
标题: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本篇报告旨在总结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探讨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如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等。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不仅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首先,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丧失和民俗习俗的衰退。其次,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特色。此外,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度也在下降,这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三、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经验
在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首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教育和传媒的介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结论: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提升教育和传媒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 篇三
民俗文化研究总结报告范文两篇
篇一: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一、中国的民族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总体情况是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部、中部,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4、我国各民族除了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二、中国的民俗
1、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2、民俗大致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或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类。
3、中国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征。
关键词:
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土家族、.....等。
汉族
一、概况
1、汉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荆蛮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称“华”、“夏”或“华夏”,汉代以后始称汉族。
3、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4、信奉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二、民俗
1、汉族服饰,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2、汉族饮食主要以米、面为主。注重烹调技术。
3、汉族的丧葬过去多为土葬,现行火葬。
4、汉族的订婚程序一般分为“六礼”,即纳彩、问字、纳吉、纳征、清期、迎亲。
5、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A、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年初岁尾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的腊祭。
B、清明节称为清明寒食节,为汉族的传统节日。
C、端午节又名五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
于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采药材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流行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之间。日期在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因恰值孟、仲、季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佳节期间的主要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等等。
满族
1、概况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和河北省,尤以辽宁最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和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族信奉萨满教。
2、民俗
满族服饰,男子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其传统的服饰是旗袍。
满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黏食有“萨其马”。
满族住房结构行似口袋,三面设炕,俗称“口袋房,万字炕”。西炕为供奉祖先神位。
满族的婚姻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忌在西炕和北炕死人,人死入棺后从窗户抬出。
3、主要禁忌:不准杀狗,不吃狗肉。满族人忌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
4、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蒙古族
1、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
民俗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族饮食大致可分为粮食、奶食、肉食三大类。
蒙古族住房牧区多为圆形穹庐顶蒙古包。
蒙古族葬式大致有野葬、火葬和土葬三种。
蒙古族尚白崇九。
2、重要禁忌: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来客不让坐西炕。禁止打骂守门的狗和猎犬。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之意,源于摔跤、赛马三项竞技)、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
朝鲜族
1、概况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尤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数最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
2、民俗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朝鲜族传统食品有打糕、冷面、大酱汤等。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
叫新郎婚礼;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的婚礼,叫新娘婚礼。
3、朝鲜族的禁忌有:客人来访,忌进儿女的卧室。
回族
1、概况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2、民俗
回族服饰,西北地区一般中年男子都戴白色小帽;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
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如“香油”、“馓子”、“八宝茶”。 回族习惯在居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
回族的丧葬实行土葬,讲究速葬、薄葬。
回族的主要禁忌有:禁食猪、狗、马、骡的肉。
回族的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维吾尔族
1、概况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2、民俗
维吾尔族的服饰,男子多穿长袍,称为“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为“朵帕”。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1).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活动: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
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2)成立课题组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教师活动:
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
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
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第二阶段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
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教师活动: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
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
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提供有关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传小册子制作向导、摄影作品制作向导、“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写作指南等。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研究总结: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春节前还要进行的活动有:扫尘;贴春联;倒贴“福”字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端午节。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小孩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系在手腕脚腕处,用以避邪,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方才摘下。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国人心中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国家都具有本国特色的节日,节日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凝聚力,一种潜在的社会内涵。我们必须以端正的态度,优良的思想看待我国的传统节日,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知识性,这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我们不能脱离民族的根,无论是青少年儿童还是老一辈人民都应支持传统节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结束语
在2个多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多本地民众交流、学习。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并从中溶合了语文教学之中,以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动和写作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