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优质3篇】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
实验目的:研究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探究其反应特点和性质变化。
实验器材:卤素元素溶液(氯、溴、碘)、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酒精棉球、试管架、玻璃棒、滴管、草纸。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将试管架放在实验台上,准备好试管、玻璃棒、滴管等实验器材。
2. 分别取三只试管,加入氯、溴、碘的溶液,每只试管加入约2ml。
3. 用酒精灯将试管加热,观察溶液的变化。
4. 将试管分别取出,用酒精棉球擦拭试管口,然后将试管倾斜,用玻璃棒蘸取草纸上的液体,观察草纸的变化。
5. 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亚硫酸钠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实验结果:
1. 加热后,氯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中的氯分子逐渐蒸发,形成淡黄色气体,并具有刺激性气味。
2. 加热后,溴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中的溴分子逐渐蒸发,形成红棕色气体,并具有刺激性气味。
3. 加热后,碘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中的碘分子逐渐蒸发,形成紫色气体。
结论:
1.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特点:卤素元素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从溶液中蒸发,形成相应的气体。不同卤素元素的气体颜色和气味各有特点,氯气呈淡黄色具有刺激性气味,溴气呈红棕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碘气呈紫色。这些特点是分辨不同卤素元素的重要依据。
2. 卤素元素与亚硫酸钠的反应:卤素元素与亚硫酸钠反应时,会生成相应的亚硫酸盐和溶液中的卤素元素逐渐褪色。这是因为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能够将卤素元素还原成亚硫酸盐。
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的卤素气体,需要进行充分通风。
2. 实验结束后要将试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篇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了解其反应特点和性质变化。
实验器材:卤素元素溶液(氯、溴、碘)、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酒精棉球、试管架、玻璃棒、滴管、草纸。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将试管架放在实验台上,准备好试管、玻璃棒、滴管等实验器材。
2. 分别取三只试管,加入氯、溴、碘的溶液,每只试管加入约2ml。
3. 用酒精灯将试管加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
4. 将试管取出,用酒精棉球擦拭试管口,然后将试管倾斜,用玻璃棒蘸取草纸上的液体,观察草纸的变化。
5. 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亚硫酸钠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实验结果:
1. 加热后,氯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的颜色变浅,产生淡黄色气体。
2. 加热后,溴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的颜色变浅,产生红棕色气体。
3. 加热后,碘的溶液发生澄清,溶液的颜色变浅,产生紫色气体。
结论:
1.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特点:卤素元素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从溶液中蒸发,溶液的颜色会随着卤素元素的逐渐蒸发而变浅。不同卤素元素的气体颜色各有特点,氯气呈淡黄色,溴气呈红棕色,碘气呈紫色。这些特点是分辨不同卤素元素的重要依据。
2. 卤素元素与亚硫酸钠的反应:卤素元素与亚硫酸钠反应时,会生成相应的亚硫酸盐,溶液中的卤素元素也会逐渐褪色。这是因为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能够将卤素元素还原成亚硫酸盐。
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的卤素气体,需要进行充分通风。
2. 实验结束后要将试管、玻璃棒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篇三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 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 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 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 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 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KI-淀粉试纸检验试管口。
③ 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I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醋酸铅试纸检验试管口。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溴、碘的歧化反应
① 溴的歧化反应取少量溴水和CCl4于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使其呈强碱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再滴加3mol/LH2SO4溶液使其呈强酸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用电极电势加以说明。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说明
② 碘的歧化反应 取少量碘水和CCl4于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使其呈强碱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再滴加3mol/LH2SO4溶液使其呈强酸性,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用电极电势加以说明。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说明
(四) 卤素合氧酸盐的氧化性
(1) 次氯酸钠的氧化性
取四支管,均加入0.5mLNaClO溶液,其中1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的KI溶液,2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MnSO4溶液,3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浓盐酸,4号试管中滴加2滴品红溶液。
观察各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
(2)KClO3的氧化性
① 取两支管,均加入少量KClO3晶体,其中1号试管中滴加4 ~ 5滴0.2mol/LMnSO4溶液,2号试管中滴加2滴品红溶液。搅拌,观察现象,比较次氯酸盐和氯酸盐氧化性的强弱。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次氯酸盐和氯酸盐氧化性的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ClO3晶体,加水溶解,再加入0.5mL0.2mol/LKI溶液和CCl4,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少量3mol/L的H2SO4溶液,观察CCl4层现象变化;继续加入KClO3晶体,观察现象变化。用电极电势说明CCl4层颜色变化的原因。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
(五) 氯化氢HCl气体的'制备和性质
① HCl的制备取15 ~ 20g食盐,放入500mL圆底烧瓶中,按图1-1将仪器装配好(在通风橱中进行)。从分液漏斗中逐次注入30 ~ 40mL浓硫酸。微热,就有气体发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生成的氯化氢气体。
② HCl的水溶性 用手指堵住收集HCl气体的试管口,并将试管倒插入盛水的水槽中,轻轻地把堵住试管口的手指掀开一道小缝,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自水中取出,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管中的溶液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测试HCl的pH。
③ HCl的鉴定 在上述盛有HCl的试管中,滴加几滴0.1mol/LAgNO3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④ 白烟实验 把滴入几滴浓氨水的广口瓶与充有HCl气体的广口瓶口对口靠近,抽去瓶口的玻璃片,观察反应现象并加以解释。
结 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