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优质3篇】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篇一: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环境噪声污染。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建筑工地、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活动不断增加,噪声源也在不断增多。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已经成为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市化进程需要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结合,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噪声源的产生。
其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健全。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噪声源,相关的噪声标准还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噪声污染源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
此外,公众对环境噪声污染的认识和参与度还不够高。很多人对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的了解还比较有限,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一些群众对于噪声污染的举报和参与度也比较低,导致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加大对噪声污染源的整治力度,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噪声治理设施的建设等。然而,仍然需要加强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对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篇二: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噪声污染源的整治力度。针对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源,政府采取了强制性的减排措施,要求企业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噪声的产生。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噪声污染源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污染问题,确保环境噪声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其次,中国政府推进了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要求和责任,规范了相关的管理和处罚措施。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约,有效地推动了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和执法的力度,确保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此外,中国政府加强了噪声治理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噪声治理设施,如隔音墙、隔音窗等,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噪声污染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对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篇三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
环保部日前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
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4不达标
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为74.3%。31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61.8%,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声污染相当严重。
从质量监测看,2015年,全国有3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平均值为54.1分贝,达到一级的城市13个、二级220个、三级84个,省会城市总体处于二级、三级水平。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平均值为67.0分贝。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对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表示,长期调研跟踪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噪声投诉占环境投诉总量1/3
2011年3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此外,噪音对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按照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噪声投诉量占全国59.3%,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1.7%、22.2%和6.8%。
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与此同时,一组数据令人忧心。2015年,环保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59个,其中131个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噪声影响。2015年,全国老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施工项目和竣工项目总数分别为7203个和5652个,其中噪声治理施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仅分别占项目总数的`1.2%和1.3%。全国施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合计773.70亿元,其中噪声治理投资总计为2.79亿元,虽然较上年增加153.6%,总额却少得可怜。同期,全国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为119亿元左右,其中噪声控制工程与装备为57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0亿元,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
各地治理效果尚不显著
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最近几年受关注度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受重视程度还远远偏低。有专家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环境改善的短板。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9部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地铁车辆段、停车场区域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年,地方政府制定了8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规章文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21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内容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还开展了功能区划调整、新生产机动车型噪声型式检验、绿色护考、达标区创建等工作,为改善声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噪声违法是典型的违法成本低。”温香彩说,由于调查取证难、部门交叉管理、处罚主体不明,常常造成执法的缺位和错位。对此,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与公众共同重视噪声污染防治,“以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为例,最近几年车越来越多、噪声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噪声污染防治问题,路修到哪儿、房子盖到哪儿,忽略了噪声对居住环境及健康的影响”。
温香彩说,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市建立起约700平方公里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其中包括2689个道路要素、64.7万个建筑要素,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地理信息、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