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居家养老调查报告(经典3篇)
背景居家养老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家养老的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居家养老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我们选取了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老年人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我们从居家养老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并依靠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然而,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家庭成员的压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导致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责任主要由少数家庭成员承担,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家庭支持。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健全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其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社交活动等支持。另外,还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培训和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家庭支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我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和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背景居家养老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家养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为了了解居家养老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居家养老在老年人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大部分老年人表示,他们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并依靠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居家养老不仅可以保持老年人的独立性和尊严,还能够减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资源的需求,降低社会负担。
然而,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家庭成员的压力。随着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责任主要由少数家庭成员承担,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家庭支持。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健全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其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社交活动等支持。另外,还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培训和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家庭支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我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和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背景居家养老调查报告 篇三
背景居家养老调查报告
现阶段,北京90%的老人在家养老。《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着重从吃饭、照护和看病三方面发力解决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受到老年群体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存在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整合。
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向社会通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情况。该《条例》是全国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法规,自去年5月实施以来,北京市调整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将77%的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投入到居家养老,由过去政府直管包办向“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服务、激活社会服务”转变,初步蹚出了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北京模式”,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居家养老环境。
北京立法保障居家养老,实施效果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
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8个区投入4495万元,21.9%的老人享受过社区餐桌等服务
在丰台区西罗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老年餐桌“总部”,刚过11点,工作人员就基本完成了菜肴的制作,卷好的肉饼已经下锅,热腾腾的包子、花卷、发糕、红薯刚端出后厨没几分钟,点餐的老人及家属就排起了长队。
该中心负责人曹明明介绍说,老年餐桌按照“街道建中央厨房、社区设立分中心”的模式运行。“中央厨房”每天会将即时制作的饭菜在用餐时间前送达西罗园二区、海户西里北社区等6个分中心。
75岁的刘洪喜老人和老伴是这里的常客,“老年餐桌饭菜可口、价格不贵,吃完抹嘴走人,比自己做方便多了!”刘洪喜老人赞许道。
许多老人下不了楼、买不了菜,买回来以后自己做不了,怎么解决吃饭问题?2015年,北京市从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入手,投入资金4495万元在城六区和顺义、房山共8个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务,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状况及需求调查”报告,在受访的3100余名老人中,21.9%享受过社区老年餐桌等各种方便老年人的用餐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督查、指导和推进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养老助餐服务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品牌企业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瞄准专业化服务供给和质量
-鼓励96个养老照料中心开展10类助老服务
68岁的刘大勇住在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北社区11号楼3层。这栋老楼建成已有60多年了,没有电梯。他的老伴想去医院看病,却无法下楼。刘大爷也没办法扶老伴下楼。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情急之下,刘大爷拨打了设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电话。很快,日间照护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到场,帮着把刘大爷老伴抬下楼,然后陪着老人去医院看病。除了陪同看病,这家日间照护中心还提供上门洗头、洗澡等一系列服务。这正是北京市针对老年人日间照料实施的创新举措之一。
谁来为老人服务?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办根据《条例》精神,决定依托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和其他养老机构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015年,北京市投入资金5720万元,对已建的96个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短期托管、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10项重点服务内容进行扶持。预计到2016年底,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将达到200多个,实现街道全覆盖。
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对已建成的养老照料中心提供支持,引导其就近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其服务资源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交易数据作为政府奖励的依据。
在北京300万老年人中大约有60万为失能老年人。对他们而言,长期雇用护理人员照料花费不菲,但这又是生活必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视员徐仁忠介绍说,该局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并在海淀区进行试点,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提供支持。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用商业保险和政府合作的模式运作,通过政府补贴、个人缴费、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形成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累计资金池,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运作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保障对象享受长期护理照料买单。
医养结合尚难落到实处
-167.94万老年人签约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
早上7点半,齐大爷准时来到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烁家庭医生工作室,做完血压和血糖检查后,陈大夫告诉齐大爷,“状态挺不错的,下次2月14日左右来吧,我已经给您约好号了!”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玉玲告诉记者,该中心已经成立了3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患者第一次来,由护士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医疗问题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条例》提出,“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开展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指导。”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介绍说,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老人达到167.94万人。
目前,全市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918个,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出行15分钟、远郊平原地区居民出行20分钟,山区居民出行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有效促进了老年人的就医便捷性和可及性。
为方便老人就医用药,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配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品种达到699种、4000多个品规,社区医保可报销药品达到1435种,远多于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520种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在医保政策上,北京市对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含养老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政策倾斜,在2015年新增的277家定点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有202家,占新增定点数量的73%,退休人员在社区就医费用报销水平达到90%。
不过,尽管出台了诸多方便老人就近就医的政策,但离老百姓的期待仍有距离。比如医院与社区养老机构签订医养结合的协议,由于现有政策解决不了医生激励问题,医院不积极、医生不愿去,很难落到实处,存在“一方需求、两方供给,衔接断档,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芳认为,目前在居家养老的顶层设计还很不够。各部门出台了各自的政策,但各成体系,存在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紧抓完善服务体系“牛鼻子”
养老,过去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事,因为家里有子女;现在随着大量“421”家庭的出现,子女往往有心无力,就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科学界定政府、家庭、社会、市场等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并完善各方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虽然《条例》实施时间较短,与之配套的政策尚不完善,但《条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已然显现,以助餐配餐、家政照料、紧急救援等为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同,走在全国前列。相信随着该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优雅地老去”并不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