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实用4篇】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标题: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分析了目前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在我国仍存在诸多挑战,包括缺乏有效的回收渠道、回收率较低、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回收网络,推动废旧电池资源化的利用。
1. 引言
废旧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废弃物,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电子产品销售商、回收企业等。
3. 调查结果
(1)缺乏有效的回收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如何正确回收废旧电池。并且,只有少数受访者知道废旧电池可以通过指定回收点回收。这说明目前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回收渠道。
(2)回收率较低
在已经知道回收渠道的受访者中,仅有20%的人表示会主动回收废旧电池。大部分人认为废旧电池的回收过程繁琐,同时也缺乏对回收后电池如何处理的了解。这说明回收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普通市民对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和回收过程的不了解。
(3)利用方式单一
调查显示,目前废旧电池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简单的焚烧或填埋。这种方式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无法充分利用废旧电池中所含有的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废旧电池的资源化利用亟待加强。
4. 讨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大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废旧电池回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建立完善的回收网络
应加强与电子产品销售商、回收企业等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提高回收率。
(3)推动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
应鼓励研发新的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废旧电池中有价值材料的回收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工作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回收网络以及推动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以解决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面临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标题: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前景与挑战
摘要:本文通过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分析了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前景与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回收难度大、资金投入高等问题。为了推动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回收与利用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既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本文将通过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分析其前景与挑战。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和网络问卷的方式,共访问了10家回收企业和100名普通市民。
3. 调查结果
(1)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将成为重要的环保产业。
(2)废旧电池回收的难度
调查显示,废旧电池的回收难度较大。受访的回收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废旧电池种类繁多、形状不一,导致回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此外,废旧电池的回收还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废旧电池利用的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废旧电池的利用面临着资金投入高、技术难度大的挑战。废旧电池中含有多种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但如何有效地提取和利用这些材料仍是一个难题。
4. 讨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工作。
(2)培育回收与利用产业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产业的投入,培育相关的技术和人才,推动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国际合作
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环境的保护。
5.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回收难度大和资金投入高等挑战。为了推动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回收与利用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废旧电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1
、提出问题
如今,电能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的一种获得能量的形式。但是,最初的电能是靠发电机来获得的,发电机既笨重又不易于控制,因此人类发明了一种既轻便又能获得恒定的电流的装置,即我们所说的电池。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最初的干电池是由重金属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提供电能的,而且不能反复充电使用,使用后就只能废弃,其中的重金属离子锰、镉、汞等便会以离子形式进入水和土壤,从而在生物体内富集,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因此而出现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电池的结构、种类工作原理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各种蓄电池的发明,大大延长了电池的平均寿命。太阳能电池等低污染电池的发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池的污染问题,但是,寿命长,低污染的电池一般都很昂贵,短期内难以普及。因此,高效、环保、廉价的电池的研究与推广以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在这种新型的电池推广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靠人们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随之造成的资源的浪费。
那么,究竟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并配合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社会调查。
2
、研究方法
(1) 被试
在静海县城东方红路、胜利南路、食品街、静海四中、静海师范等地随机抽取72位不同年龄段、职业、学历的人为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
根据天津市静海县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研究需要,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全卷共有8道题目,分别从使用电池的频率、种类、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及一些有益的建议,进行了调查。所有题目均采用选择题形式,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在符合实际的选项前打“√”。
(3) 活动程序
A:编写问卷。确定研究方向,根据问卷编写的一般原则及静海的实际情况,编写《天津市静海师范学校○一级二班研究课题社会调查表》。
B:数据收集。用编写好并经过修改的《天津市静海县师范学校○一级二班研究课题社会调查表》按统一的时间和要求进行监测和收集数据。
C: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1)使用电池的频率与学历、年龄之间的相关分析
电池污染带来的危害程度的大小,与电池在这一地区的普及程度是分不开的。本县目前电池的普及程度较高,而且在各年龄段和学历层次人群的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
(2)目前人们使用电池的种类
目前人们最经常使用的是各种型号的碱性电池,而污染小,寿命长的充电电池却居于第二位。
(3)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及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存在规律性的差异。
(4)对废旧电池污染认识的文化水平差异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4%的人都知道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群对此问题的认识与其他三组人群有显著的差异。
(5)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价值认识的文化水平差异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群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价值的认识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其他三组人群对此问题仍有较高的认识。
(6)人们对废旧电池回收的态度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绝大部分人认为,只要客观条件允许,他们愿意支持废旧电池的回收。
(7)人们对环保电池的支持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支持环保电池的推广。
(8)人们对解决废旧电池污染问题的看法
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年龄上存在很大差异。20岁以下的人多建议加大宣传及建立回收工厂,20——30岁的人则希望国家立法来解决问题。30岁以上的人则希望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4
、讨论思考
电池在一个地区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受电池污染的严重程度。根据本县目前电池普及率较高,且各年龄段和学历层次的人群在使用电池的频率上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本县现阶段的电池污染会停留在一个较高的程度。
从使用电池的种类也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电池污染的严重程度。若某地区如镍氢、有机锂电池等可在利用电池的普及率较高,则此地区受电池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但本县使用比率最高的却是碱性电池、钮扣电池等污染较大的一次性电池,无疑会加重本县的电池污染。
可充电电池的普及,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充电器的普及程度。某些高级的充电器甚至能为碱性电池充电。通过调查一个地区人们对废旧电池处理的方法,可以从侧面了解此地区电池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将可再利用的电池保存,说明该地区的普及程度越高,可充电电池越易推广,污染程度越轻。而调查结果显示,本县日前仅有一部分人将可再利用的电池保留,而且多集中在30岁以下的人群。将电池全部丢弃的人数占大多数,且比例随被调查者年龄的增大而递增。这个结论一方面说明本县电池污染程度严重,但同时也说明现在的青年人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这对于污染问题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废旧电池的污染问题及回收利用价值的认识上,除初中学历的人群外,小学、高中等文化水平的人群均有较高的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和一些路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多为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受环保教育不多因此没有形成环保意识。
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所持的支持态度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据一些外地来的.受调查者说,北京、天津等一些大城市已经有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及处理的具体措施。静海县就日前来看,受电池污染的程度亦日趋严重,人们也十分乐意配合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但至今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政府对此有什么具体措施,只听说过的中小学发起过类似的活动,但却无法处理回收来的废电池。这是否该引起县领导的重视呢?
在本次调查之前,我们曾对一种最近才在市场上出现的环保电池有所耳闻。我们本以为人们不会支持这种电池,原因是这种电池成本高而且多为国内非专门的厂家生产,性能没有保证。可调查结果显示,事实与我们预料的恰恰相反。人们对这种电池表示十分支持。但是,我们调查某大商场的电池专柜时,售货员却告诉我们这种电池的销量不如其他无环保作用的电池,原因可能是宣传力度不够、成本偏高、品牌单一造成的。
在受调查的人群中,人们对解决废旧电池污染的看法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20岁以下的学生们认为做一些宣传工作、建几个回收工厂就能解决问题,而忽略了人们不一定会真正重视此问题。20—30岁的认识则成熟了些,认为需要国家立法来管理此事。但殊不知马路上的红灯都有人熟视无睹的闯过,何况是回收电池之类的事?相比之下,30岁以上的人的看法还是最成熟——要从每个人做起,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对于目前的中国环保事业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说明,环保事业的开展也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
(1)要缓解废旧电池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大研发新型寿命长、性能优越、污染小、易于回收的环保电池的力度,普及电池充电器和充电电池、环保电池。
(2) 解决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县政府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回收处理工厂,并号召人们重视废旧电池的污染及处理。
(3)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4)想要尽快解决废旧电池的污染及回收利用问题,并在环保事业上取得重大改善,必须“从娃娃抓起”,大力加强环保普及教育,使大众的环保意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一、废旧电池回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池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电池会对环境乃至人类造成很大伤害,我国是世界上电池大国,对电池有着巨大的消耗量, 一节电池中的金属含量超过50%,如果不加以及时回收,而将电池当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一方面,电池外壳一旦腐蚀,其中的汞及一些可溶于水的重金属盐一旦渗入土壤,融入河流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伤害,另一方面,在干电池中,含有许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重金属元素,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重金属要比从矿石中提取要容易得多,可节省大量投资和能源,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回收电池,这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为什么还要回收锌锰电池?
目前我国生产的电池主要有锌锰酸性电池、锌锰碱性电池、铅酸蓄电池、镍福电池、镍氢电池和铿电池等,其中锌锰电池占电池总量的72% 。我国的电池产量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一大电池生产国的地位,产量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其中锌锰电池的贡献不可低估。目前锌锰电池主要为一次性电池,他可分为酸性和碱性两大类,其主要有价值的成分均为锌和锰。因此在我国,锌锰电池占据着重要影响地位,所以我们还要回收锌锰电池。
三、此次社会调查结果统计
对于此次社会调查,调查结果统计:
(1) 每家每月消耗废旧电池的节数在五节以上的家庭数有近74%。
(2) 近100%的人能足够认识到废旧电池中有害物质的成分为汞等重金属元素。
(3) 对废旧电池处理,有近55%的人支持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并认为居民区应设立专门废旧电池回收站抑或上门进行回收。
(4) 近90%的人不知道附近有专门的废旧电池回收站,基本无人认为可以随便乱扔废弃电池,有超过50%人士选择了同生活垃圾一起处理,由此可看出了一半以上的人普遍认为国内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公众知识普及不够好。
四、我国现行废旧电池回收方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电池的种类繁多,假冒产品多,给电池回收带来了困难
(2)有些厂商进入了废电池回收处理的行业,但不久之后却因没有足够的废电池运转,回收成本高,无法收回成本,加之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而被迫停产。
(3)很多地方由民间个人自愿收集的废电池无法处理,众多堆积如山的废旧电池不知何去何从。
五、建议采取的措施
(1)建议生产厂家用统一的标准标识电池的种类及内含的主要成份,以便回收利用。
(2)加强高性能环保型电池的开发,实现普通民用电池的无汞化。
(3)回收处理废电池,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解决回收和处理费用,如以旧换新等。
(4)加大宣传力度,在报纸和电视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的回收利用意识,增强人们对废电池危害的了解。
(5)对生产厂家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