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实用3篇】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篇一:象征智慧与传媒融合的标志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着学校的理念、价值观和使命。校徽由一个圆形的图案组成,中间有一本打开的书籍,上面有一个微笑的脸和一个微风的图案。校徽的设计简洁而富有创意,给人以温暖和亲近的感觉。
首先,校徽中的书籍象征着知识和智慧。南通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学校,致力于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书籍是智慧的源泉,它代表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通过学习知识,学生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校徽中的微笑的脸代表着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微笑是最温暖和亲切的表情,它传递出一种友善和和谐的氛围。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里感受到温暖和快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最后,校徽中的微风的图案代表着传媒的力量和影响力。广播和电视是传媒的重要形式,它们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南通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以传媒为特色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传媒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希望通过传媒的力量,将知识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着学校的理念、价值观和使命。校徽中的书籍、微笑的脸和微风的图案分别象征着知识和智慧、关爱和呵护以及传媒的力量。学校希望通过这个校徽,向社会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和创新发展的信念,激励学生们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篇三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一般指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位于南通市城区,是全国电大系统构建和网络布局中的一个有机单元,上属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下辖南通地区6县(市)分校。校内建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视听阅览室、VBI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学校简介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坐落于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江海之滨”、被誉为“近代第一城”的教育之乡——江苏省南通市城区,是市政府直属地方高校。学校占地84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分为总部、中远两个校区,并在南通六县(市)建有分校。校园环境幽雅、景色怡人,现代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建筑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校园物态风景。
建校28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南通电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促进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一年比一年多的生源,一年比一年扩大的校园规模——学校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健发展。2009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2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45名,各类在校生万余名。教学机构与系科设置由原先的工科、文科及经济系构成的 “三大系科”局面发展为现在的“五系两院一中心”格局,即:机械建筑系、财经系、外文系、计算机科学系、基础部“五系”,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两院”,远程教育中心“一中心”。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根据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目前设有计算机、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法律、金融、土木工程、英语、日语等20多个专业。学校实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从全日制教学到半脱产和脱产教学、面授教学到学员自主化学习和教师导学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已成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名牌学校的远程教育基地。此外,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多媒体教学与制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无不彰显着南通电大作为南通地区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开放大学的风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2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期评估中,学校因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路清晰、办学效果显著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校多次获得省委高教工委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电大教学先进单位、考试信得过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学校倡导“科研培养教师”理念,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并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教育。一方面,学生连续多年在省、市乃至全国大学生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新思路,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从而使学生达到就业零适应期的要求。同时,学校与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签订稳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协议,一系列的举措确保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此外,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类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术和艺术活动,将校园文化生活点缀得斑斓多姿,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办学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优秀毕业生10万多人,继续教育6万多人次。
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17大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开放自主、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机构设置
校长室1、校长室2、校长室3、校长室4、校长室5、校长室6、校长办公室、机要室、档案室、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处、纪检办公室、工会、财务科、文印室、教务处、考务科、教材科、图书馆、图书外借处、阅览室、学工处、团委、学生会、招生就业办、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后勤处、总务处、经济系主任室、经济系辅导员室、外文系主任室、外文系辅导员室、人文系主任室、人文系辅导员室、机械建筑工程系主任室、机械建筑工程系辅导员、建筑系主任室、建筑系辅导员室、电子信息系主任室、电子信息系辅导员室、中职院、开放辅导员办公室、网络中心、二楼机房、三楼机房、四楼机房、机房值班室1、机房值班室2、网络中心主控室、机房管理办公室、创新实验室、摄录编工作室、非编实验室、机电实训办公室、消防值班室、心理室、广播室、报告厅、传达室 (外环校区)、传达室(中远)、石港校区综合办、石港校区教学科、石港校区学生科、石港校区辅导员室、石港校区传达室。
现任领导
施洪涛:
党委书记、副校长
男,194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后勤工作,联系石港校区。
从卫兵:
校长
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联系职技院。
黄书明:
党委副书记
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讲师。
分管组织、宣传、纪监、群团、学生、综合治理工作,联系组宣部、学工处、机械系。
景圣琪:
副校长,市人大常委、市民盟副主委
男,1962年生,教育硕士,副教授。
分管科研、招生、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联系招办、继教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文科学系。
谢新安:
副校长
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
分管财务、基建工作,协管后勤工作,联系后勤处、经济系。
武汉美:
校长助理
女,196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分管教学、实验实训工作,协管科研工作,联系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