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3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关注和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校制定了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3. 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4.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内容
1. 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通过教材的学习、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2.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针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个别指导和心理支持。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3. 教学实施: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效果评估: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将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有了新的工作,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好的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
随着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以下标准
1、要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2、要有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3、要有课时计划(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班、团队会活动等)。
4、设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设施,并建立学生心
理档案,坚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5、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等应有系统的培训和进修计划。
6、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考评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突破口。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本校的发展规划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研讨、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辅导教师。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基本原则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异常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初步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等。根据学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好以下教育重点。
(一)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及亲子关系等。
(三)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四)青春期心理。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等。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包括职业指导)。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提高抗挫折的心态和能力,在各种意外环境下学生能够自我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增强对预期生活方式或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除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教育的实际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治,更是面向广大健康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帮助他们积极治疗。
4、差异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注意个性教育,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特点,通过个别咨询与辅导提高教育效果。
5、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它做为一种预防性教育,而不是一种补救式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排解厌学、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困惑,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6、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意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辨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7、全程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成为教书育人、育人健心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随时随地、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同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有机结合,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