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实用4篇)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 篇一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是对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的重要文件。评估结果可以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篇报告将就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导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时,要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达成的标准,确保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其次,我们对该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评估。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对教师的评估和培训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和听课,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够频繁,互相学习的机会较少。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我们对该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评估。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
最后,我们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教育教学成果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波动较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我们希望学校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 篇二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是对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的重要文件。评估结果可以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篇报告将就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继续加强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其次,我们对该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评估。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对教师的评估和培训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和听课,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较高,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较为频繁,互相学习的机会较多。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我们对该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评估。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较为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负担适中;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较为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继续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评估和反馈的效果。
最后,我们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教育教学成果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发现该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总体较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稳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较好。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巩固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我们发现了一些优势和亮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肯定和建议。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发扬优势,同时积极改进不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 篇三
20XX年,青海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纲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创建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推进“211工程”进程,开拓进取,努力创新,获教育部“对口支援十周年典型经验集体”称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基本情况
1. 学生规模
各级各类学生18804名。
2.办学条件
校园面积190公顷,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22.19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3.22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8318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6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8万台(件),总值1.33亿元。绿地覆盖面积达78万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的44%。
3.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逐年提高,青海大学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从20XX年的241名上升至20XX年的151名。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11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23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6人,省(部)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7人,“昆仑学者”13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今年,组建了80个校级教学科研团队;8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优胜奖,12名教师获得省级小岛奖励金。另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有69名和197名。
2. 实施教师规划
考核三年前启动的第一轮“教师个人三年规划”:90%以上教师完成或超额完成三年规划所预定的目标,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近5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同比增长98.4%。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轮教师三年规划工作。
3.教学科研队伍
评审确定了“盐化工工艺与技术”等80个校级教学科研团队。印发了《青海大学教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青海大学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任务书》等相关文件。
三、学科专业建设
1.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65个本科专业。20XX年申报应用化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4个本科专业。
2.重点学科、特色专业
学校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等学科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契机,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预防医学、资源勘查工程、藏医药学、草业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经济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内科学(高原医学)和作物遗传育种为国家级重点(含培育)学科。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生态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以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为契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水利水电四个专业率先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试点培养工作。并在农牧学院、地质系和计算机系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
4.学位点布局
作物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中医学获批学科(培育)博士点;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应用与技术、地址资源与地质工程、林学、基础医学、工商管理、作物学等8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青海大学四大学科门类研究生培养的全覆盖。
四、学校内部改革
1.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推行省级“评聘分开”制度和学校自聘制度,对省上没有被聘的教师,学校自筹资金,实行自聘制度,同标准兑现教职工工资。
2.加大课程建设
学校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立项建设一类课程2门、二类课程5门、三类课程17门,资助额为50.5万元,体育课建设资助额50万。
3.推进“三学制”,加大实践教学
学校层面举办了2个国内专业学术会议,5个专题研讨会,6场学术报告,1个教师干部培训班,2个人文素质类系列讲座,4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个MIT教学班,累计受益师生4000余人次。各院系部安排学术报告120余场,学术会议10余场,培训班30余个和123个教学班的实践教学,累计受益师生1.2万人次。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75人到校开展讲学和做学术报告。
4.对教学过程的评估
通过“三上三下”的讨论修订形成了《青海大学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并组织校内外专家完成了对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和财经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系、地质系、计算机系、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等其他教学部门开展了自评。评估中,首次启动了“清华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
5.实施导师制,开展学风建设年
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将20XX年定为“学风建设年”,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79项,教师课堂教学优良率达到80%以上,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满意率达93%,联班的处级干部满意率达96%,全校涌现出30个优良学风班和100名学习标兵。
五、招生与就业
1.招生
本科招生计划3400人,实际完成3385人,完成率99.6%;专科招生计划500人,实际完成500人,完成率100%;省外生源占35%,省内生源65%。第一志愿录取率100%,第一志愿报考率省内82%,省外80%。
2.就业
整体就业率为85.24%(灵活就业率为39.71%)。学生考研率28%,学士学位授予率91.8%、硕士学位授予率91%、博士学位授予率100%。各专业就业情况见附表1、附表2、附表3。
六、产学研合作
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5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部级97项,横向60项,其他11项。获批经费5576.43万元,到位经费5596.2万元。获批经费比2010年到位科研经费增长56.5%。在获批的科研项目中,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基金项目35项,获得科研经费1243万元,资助额分别比去年增加52.9%和182.2%。
获得各类科研成果81项,其中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19项,国内先进24项,制定标准18项,培育新品种3个,2010年度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12篇论文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3项成果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实现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杜德志研究员领衔的春油菜杂交育种取得新突破,被《青海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他本人获得20XX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举办“全国第一届资源产业与管理”学术会议、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研究院论坛”、第九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等。
在省委省政府、省相关厅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青海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青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院、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创新培育基地、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柴达木盐湖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等7个协同创新平台。
七、服务社会
1、实施东西南北中的科研框架
学校紧紧抓住对口支援、省部共建、国家“20XX工程”重点建设等有利时机,围绕“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依托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东西南北中”的科技支撑构架。
“东西南北中”的科技支撑构架为:“东”为海东河湟谷地现代特色农牧也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服务;“西”开展柴达木盐湖化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可燃冰研究;“南”为三江源生态园生态保护、为玉树灾后重建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撑;“北”为环青海湖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服务;“中”以西宁市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
依托人才、技术和对口支援优势,青海大学重点服务于我省“东西南北中”特色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好“211工程”建设任务,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工作协调发展,青海大学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积极主动为青海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先后与我省“四州—地—市”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筹建成立了6个人校级科研中心(所)和5个校地联合研发中心,成立了3个研究院和1个技术联盟,通过科研平台的建设,凝聚了科研力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海东实施的近百项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海东现代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柴达木盐湖循环经济研究院、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青大分院、三江源研究院的成立,为我省盐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新能源勘探开发、地质矿产勘查、三江源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成立“青海省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西宁市中心城市和青海大学综合优势,建立科技研发基地和国际合作桥梁,为全省经济建设和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支持玉树灾后重建取得新进展
依托对口支援、“三兄弟”合作、协同创新平台等,先后开展了“犏牛生产技术在玉树灾区的试验示范”、提高牦牛繁殖效率的关键技术示范、玉树地震灾区畜牧业生产恢复技术集成转化、玉树灾后过渡性安置阶段灾区适用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农牧业生产适用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分类恢复技术研究、黑土滩人工草地更新模式、机制及管理策略研究、湿地类型与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获支持经费共计1500万元。
3.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派遣教师90余人次,赴西宁3县、海东4县、海北4县,培训农牧民2.5万多人次,涉及畜牧、兽医、农学和园艺等4个专业的20多门课程。编写中藏文科普手册6本,发放手册2000余册。培训农技人员1200余人次。联点指导海北州、黄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
承担了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承办的“20XX发展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技术培训班”的培训任务,编著了中英文培训教材。对来自19个发展中国家38名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英文授课培训。
“青杂5号”春油菜使种植区农民累计增收27亿多元。学校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
八、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加大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特别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较少。
2.创新教育有待于整体推进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尚待加强。
(二)发展对策
1.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
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是20I2年的重点工作。要强势推进
《显著提升教师学历和能力行动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跟踪培养,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继续实施《昆仑学者"计划,占全省计划的50%以上,创造条件,柔性引进l-2名院士,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扎实推进 “十百千”工程、教师素质拓展计划和教师个人三年规划,选拔和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加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关注青年教师戚长,每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研修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支持“青海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加大管理干部教育力度,以新任处级干部和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为重点,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2.突出三项重点,提升服务能力
(1)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紧密围绕青海人才与科技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强化应用学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2)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建立“三纵(本科、硕士、博士)三横(教学、科研、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
(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强化应用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承担一批重大科研课题,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3.全面启动五项改革
(1)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平台,推行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体系;促进校企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全科医生培养的`摸式,改革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召开医学教育改苹发展工作会。
(2)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资助政策、学位标准的改革,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导师责任制;加强基础理论、学术前沿、实践运用、课程体系的创建,实施创新计划。
(3)科研管理改革。改草和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制,特别是协同创新团队工作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强调工作的绩效,确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出台科研工作奖励条例和科研经劈配套政策。
(4)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工作22条,在引进30名专业负责人、20名对口任职干部、50名博士等项工作要有新突破;选派10名优秀干部赴外学习;选派lO名优秀的后勤人员到清华大学后勤管理部门学习,要纳入教育部“木科教学工程”项目;扎实推进“135 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奖励力度,每年学费收入的10%用于奖励;实施院系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任期目标,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规范任期绩效考核,加大干部的轮岗交流。
(5)资源配置改草。尝试建立学校资源有偿使用的机制,强化学校资源统筹能力,新建项目向教学科研倾斜,优化资源的配置,大型仪器设备要开放共享、提高效益。
4.实施党建八项工程
(1)实施学习工程。学习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
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实践的全过程,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校处级干部为重点,追求中心组学习的效益,建立处级干部的学习考评机制;学术、科研和管理骨干的理论学习从2012年起实行月学习制;充分利用党校学习培训、省外学习培训,抓好处级干部的自主学习。
(2)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力度,启动工作考核观摩活动,提高校级领导班子的治校能力;实施处级干部公信度和业绩测评;多岗位锻炼、多渠遭培养,创造后备干部成长的平台和空间;坚持双休日外语学习,为管理干部到国外培训学习搭建平台;开展机关服务作风评议活动。
(3)实施基层活力工程。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行党政联席会认制度,规范党务公开;在部分二级院召开党代会,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研究学院重大问题;完善发展党员的工作机制,加大在双高人员申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4)实施思想引导工程。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开展祖国意识、法律意识、民族意识的教育,推进文明的校园建设,创办校报,建立健全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建设管理制度,形成外宣工作的定期化、制度化。
(5)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工程。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深入推进党风
廉政责任分解、贵任考核、责任追究工作,完善校、院(系)两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在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物资采购等领域中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制度,建立廉洁从业执行情况回访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工作,做好末信来访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
(6)实施文化名校建设工程。适时召开文化改草发展工作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员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凝练大学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创建文化名校。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创业学院作用;召开第六届青海大学共青团代表大会,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工程,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第十届社团文化节和第二十三届科扶文化艺术节。
(7)实施和谐的校园工程。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强工会制度的建设;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重视离退休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让离退休职工享受改草发展的成果;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的丈持力度,纽建学校咨询机构,构建和谐校园;重视扶贫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8)实施平安校园工程。贯彻落实《青海大学创新校园管理十项措施》,推进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组建校园楼宇安全防范平台,制定片区安全贵任制度;加强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安全整治和消防安全管理督察力度,建设覆盖校区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报告 篇四
20XX年3月11日,区小学教研室主任周广忠一行3人来到我校,对我校XX――XX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领导们专业、细致、热情的指导,使我们如浴三月的春风,既温暖又喜悦。使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现将此次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估工作的整体情况:
按此次评估的流程,评估组一行首先分别听了语文、数学、综合实践三节课,然后与授课老师、全镇的主任一起进行的评课。授课老师们的认真备课、激情授课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认可;档案资料归档较为规范、齐全,也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肯定,总的来说符合上级的要求,达到了此次评估、督导的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档案的归整、积累方面:
1、档案皮应采用是侧开式的,这样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检查;
2、档案皮封面的个别书写题目与内容一致,导致形式与内容的脱节;
3、档案资料分散,不系统,没有实现模块化摆放,并且也没有摆放相应的提示标牌;
4、平时活动谋化不足、设计不细,过程性资料积累偏少;
第二、在教学方面,特别是在高效课堂目标达成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在备课环节,老师们没有充分参研课程标准、没有吃透教材,对学情的分析不够,课堂各个环节不够合理,设计目的不够明确和突出,导致教师教的质量差、学生学得效果低;
2、没有很好地按区小学教研室下发的“目标导学”的相关资料去设计、去执行,更谈不上结合学情和本人的教学情况进行再设计了。
第三、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突出,体系还不够完善,资料的规整还不够完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全面、深刻的反思,决心全面梳理教育教学思路,整改和提高我们的教学行为:
第一、从档案的归整方面:一律更换和使用国标的全开式的档案皮,封面书写规范,书写题目必须与内容完全相符,实行整齐划一式管理;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存放实行模块化、系统化,与细则内容一一相对,并且设立专门醒目的标牌,以方便检查与评估;平时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提前谋化,设计具体、详细的方案,争取实现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提高老师业务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积累下详实的资料,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要把活动的开展、资料的积累放在平时,实现正规化、常态化,真正做到早准备、真实施,全归档。
第二、在高效课堂的建设方面:
1、抓好备课关。
教材、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基,如果在没有充分参研课程标准、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备课是盲目的,课堂教学必定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必须严把备课关,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突出目的性,牢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行主体教学、目的备课。
2、在自己没有更好的教学思路的情况下,一定要先认真学习,研究小学教室下发目标导学,先去执行、去实践,然后能时间成熟再去再设计、再改良,这是今后我们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3、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开发与利用方面,组织老师们学习有关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做到每个年级有主题,每班的各个小组有子课题,开展活动先有计划,后有总结、活动评价,中间有手抄报、作文、心得等各种过程性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补充,发挥课程的真正目的和价值。
作为一个北部山区的学校,我们虽然面临这样的困难和那样的挑战,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搞不好教育教学的理由。我们一定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以“目标导学”为指针,努力学习,锐意创新,打造丰润偏远山区的高效、规范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