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推荐6篇】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一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是某某某,作为调查员,我对家乡文化生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走访了许多家庭,采访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以了解家乡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以下是我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发现家乡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在我采访的过程中,许多老年人都向我讲述了他们年轻时的一些传统活动和习俗。比如,每年农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这些传统活动代代相传,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我发现家乡的文化生活非常多样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年轻人更喜欢现代的文化活动,如看电影、听音乐会、玩游戏等。而老年人则更喜欢参加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下棋、绘画、书法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家乡的文化。
此外,我还发现家乡的文化生活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我采访的过程中,许多人都表示,参与文化活动能够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尤其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家乡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充满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家乡的文化。同时,这些活动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家乡的文化生活将会更加多样化和繁荣。
谢谢您对我的支持和关注。
此致
敬礼
调查员:某某某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二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是某某某,作为调查员,我对家乡文化生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走访了许多文化场所,观察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以了解家乡的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下是我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发现家乡的文化场所非常丰富。在我调查的过程中,我去了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尤其是在假期和周末,这些场所经常被人们光顾。
其次,我发现家乡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在我观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话剧演出、书法展等。这些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还发现家乡的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调查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本地的文化企业和创意团队。他们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活动的组织,为家乡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文化产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总结起来,家乡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场所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家乡的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谢谢您对我的支持和关注。
此致
敬礼
调查员:某某某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三
一、调查目的:
探究淮安未来几年的变化,看是否合适我们毕业以后是否能留在淮安发展
二、调查内容:
我的家乡位于江苏省的一座美丽迷人的城市——淮安,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了大江南北,在这一浪潮下,淮安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淮安是中国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自隋唐开通之后。即成为运输主动脉、经济大通道。淮安位于大运河中段,是纯粹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兴的城市。从隋唐到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都驻节在淮安,使之成为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商贾云集,盛极一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安是风光秀丽、景点众多的旅游城市。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目前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达60多处。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遗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有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特别是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等历代名人的故居遗迹分布境内。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我们学的是酒店管理,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酒店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淮安本地更好的发展。淮安的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事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城市建设
生活了20年,我感受最城市面积明显扩大了,小几条宽广的马路,一到下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淮安出现了好多高层建宽又广,公交车的环境明边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像市,淮安已光荣被评为深的是,淮安的时候,没有雨天,路滑给不便,现在,筑,条条马路显改善,马路一个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市”,这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骄傲。淮安市中心也比以前繁华了许多,记得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淮海广场那儿新建了地下商城,能在淮海广场的喷泉旁拍照是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后来,铂池山公园建成,现在金马、沃尔玛又相继落户淮安,富士康集团也来淮安安家,这些更进一步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建,身边的这些变化让每一个淮安人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创造的成就。
二农村建设
近年来,淮安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农村,原来是草房居多,后来是瓦房居多,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年提出“建设农村”,许多两层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路边排成一排,放眼
望去,宛如一座美丽的商业街,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这一切是由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措施,通过加强培训、成建制输出等办法,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据统计,3年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30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92万人,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目前已培育出市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40户,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木等优势产业形成支柱,建成淮安农业科技园和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4万亩,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318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猛发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26个,农民经纪人12.5万人。这样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淮安农村的发展。
三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事业上,淮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资料显示,淮安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六大工程”,并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42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2个。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5所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启动了452所农村小学“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共免收学杂费1.83亿元,惠及中小学生65.6万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345.4万人,参合率达96.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苏北第一;建成市妇幼保健中心母婴大楼,完成市四院病房楼、急诊楼新建主体工程;新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2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00个。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组织开展了首届“农民读书节”,建成“农家书屋”80个,完成市博物馆改扩建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陈列馆主体工程,有线电视行政村开通率达93%。
四、调查总结
淮安的发展很快,设备很完善,跟我们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我们现在只是学的是理论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会掌握在服务过程可能会遇到特殊情况,自己会用心去处理这些意象不到的事情。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四
本人于暑假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如下:
一、以来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简政放权、分类指导、促强扶弱、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汶上县xx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4%。
2、结构调整彰显成效。近年来,各县市都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建设,产业链条继续延伸,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工业方面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工业结构已由能源开采加工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方面积极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服务业
二、当前我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我县仍为省级贫困县,目前在全省排名为63位,相比同市的兄弟县市邹城市(9位)、兖州市(22位)有很大的差距,且我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处在全省70位之后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色。我县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它兄弟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三、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汶上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县”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走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坚持以新型产业化为主导,培育转型跨越新引擎
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效益良好、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新风光产业园、led、太阳能光伏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优势技术和优势品牌,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做优做强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依托如意天容、万发服饰、金成机械、祥远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加快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实施农业“六大工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一批优质、高效、精品、生态农业。
壮大大汶河现代农业、利生面业等企业规模,扩大奶牛、生猪、芦花鸡等特色养殖和山药、白莲藕、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打响生态和绿色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住省加大扶持50个服务业重点城区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和比重提高。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旺运河枢纽大遗址公园,加快推进宝相宫、莲花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佛苑景区为核心、泉河景观带为轴线、运河文化旅游区和北部生态度假区、乡村田园旅游区为两翼的“一核一带三区”大旅游框架
。加快圣泽国际大厦、中都大厦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仓储、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提高新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构筑转型升级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为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机械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节能产品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驿、白石等乡镇产业协作区,大幅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和集群发展能力。加快联想化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拉开发展框架,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煤盐结合,高端发展”的产业定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绿色、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倾力打造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化工园区。
4、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牢固树立“突破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招商选资,提高招商门槛,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节能环保类大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确保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每个乡镇至少新上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
5、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
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围绕“儒释圣地、生态水城”城市发展定位,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与环城路的互通连接,力争实现县城到中心城镇二级路连接,乡镇之间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株洲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株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株洲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并为将来的株洲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调查过程:
调查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
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
调查地点:株洲市城区及个别乡镇
三、社会调查结果: 据调查,株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
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好的楼房。2005年全市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一幢幢高楼大厦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05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00年分别增长66.73%、163.61%、89.83%,年均增长10.81%、21.24%、13.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00年增长30.81%,年均增长5.52%。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六)、交通及环境的大幅度改变
就在不远的过去,株洲还在以一副满面尘灰的老旧形象示人。如今,一个覆盖株洲整个城区的城市提质项目“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工程现已启动,其中,湘江风光带河西段已开放,河东段即将开工;霞湾港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白石港、建宁港等整治方案已通过审查。抚今思昔,不少株洲市民感叹“恍若隔世”。
长期以来,株洲在得到“工业实力超群”赞誉的同时,却忽视了“家园”的功能。为偿还50多年的环境欠账,株洲以铁的手腕治污。08年以来,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烟囱352根。“十二五”株洲将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问题,实现沿江两岸企业污水零排放。
对于株洲市民来说,穿行于大街小巷的明黄色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大伙眼里的“幸福颜色”。目前,株洲公共自行车租凭系统达到1000个站点、2万辆车,一年多时间里借还人次达到3000多万,成为全国自行车运行状态最好的试点城市,形成了集生产、研发、运营、管理域一体的“株洲模式”。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为定位的株洲,以一幅“山水桥城”的美好蓝图吸引全国2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前来取经。今年,株洲实现路名、建筑名等概念性城市资源货币化,出租车、广告招牌等政府性资源市场化,体育中心,文化园等非产业性资源产业化,城市盘子越做越大。
4年多来,株洲共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和大街小巷187条,共美化1620多栋临街房屋,改造210多张卷闸门,拆除4.2万余个防盗窗,整治1.1万余块招店牌。新栽灌木1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超过50%。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基地和职教城四大“精品工程”快速推进。其中神农城利用3000亩土地,建设不需要政府投入一分钱。护环境做出贡献。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篇六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00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0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5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00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00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00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00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00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00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00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设的状况。
我的家乡在平川,以前这里只是不知名的北方小镇,可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西部陶都和煤炭之乡了!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才逐渐走向了富裕。听大人们说以前我们这里没什么特色,比较贫穷、落后,而且环境也特别差。我问爸爸:“爸爸,你能给我讲讲以前的平川是什么样子的吗?”爸爸说:“我们像你这么小的时候去上学,路上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没法走路,晚上也是特别的黑,没有路灯。”妈妈接上说:“以前只有单位上才有一台电脑、电视和小汽车,可现在基本上每家都有这些了。”妈妈还说:“以前我们这里处处是平房,只有一些单位是楼房,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是五、六层高的楼房,还有一些人家都住上复式楼了呢,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煤炭,陶瓷资源被发掘了,我们这里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可见家乡的今天真是今非昔比了。
我们的家乡平川在去年迎来了西部首次“陶瓷峰会”,引来了很多客商前来投资。因为家乡有以粘土、长石、石英石、紫砂为主的陶瓷原料异常丰富,所以烧制的陶瓷比较好,我相信家乡的陶瓷一定会走向世界。
祖国富强了,家乡变化了,我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家乡的明天更加富饶!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平川,这里空气清新,优美富庶。这几年,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看看这波光粼粼的沁川湖。无风时,它碧绿得仿佛一块翡翠,平静得仿佛一面镜子。有风时,水面上顽皮的波纹轻快地跳跃着。夜晚,灯光照耀,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你很难想象,从前,这里是一个垃圾站,臭气熏天,除了苍蝇,没有人愿意走近这里。
再来到人民广场。瞧,绿茵茵的草坪当中铺着一条条银灰色的石子路,旁边种着几棵大树。草坪中央是自动灌溉器,它转动着把水浇在草坪上,看上去非常壮观。广场中心是音乐喷泉,水珠四溅,好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十分漂亮。喷泉边是和着乐曲翩翩起舞的人们,他们尽情地舞蹈,把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傍晚,你如果来广场散步,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而又沁人心脾的味道,那是泥土的味道、树木的味道、水的味道、花儿的味道、小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让你流连忘返。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惊人的事实,其实这里以前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广场的侧面,是热闹繁华的中恒购物中心,里面的货物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来来往往的人们络绎不绝。可谁知道,她也是由一排排低矮的棚户区改造而来的。
我爱家乡——平川。因为您在短短的几年就有了翻天覆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平川——我的家乡,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