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推荐3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
标题:探究太阳能的应用与发展
字数:600
摘要:本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要探究了太阳能的应用与发展。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太阳能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正文:
一、太阳能的原理
太阳能是指从太阳辐射中获取能量的过程。太阳能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光伏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光伏效应是指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上时,光子与光伏电池中的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产生电流。这种原理使得太阳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
二、太阳能的应用场景
太阳能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首先是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利用方式,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给家庭、企业或公共事业使用。其次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可以用于家庭热水供应,节约能源、环保又经济。此外,太阳能还可以应用于太阳能照明、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汽车等领域。
三、太阳能的发展前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技术不断创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太阳能成为一种更加可行的替代能源。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太阳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太阳能有望成为主导能源,为人类提供更加可持续、清洁的能源。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太阳能的应用与发展。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二
标题:探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字数:600
摘要:本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要探究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个性化教育和智能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正文:
一、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教学平台和智能教育工具的开发。智能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智能教育工具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辅助,例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作业辅导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二、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路径。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辅导。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三、人工智能在智能评价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智能评价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自动评分和学习分析。自动评分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学生的作文、数学题等作品进行自动评分,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学习分析则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个性化教育和智能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三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已经教过的内容有:1、怎样提问题;2、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3、如何研究课题;4、怎样查找资料;5、教学评价。有些教学内容在本学期教学中有涉及,但没有拿出课时讲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作专门的讲解,如:调查与采访;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二、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1、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并经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就是训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是思维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开阔思路、知识准备、选择方法。对学生的所有能力训练,都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怎样提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如何研究课题。
1、怎样提问题。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1)什么是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
(2)问题从哪里来?(看到的---即观察到的、触到的---实践中遇到的、嗅到的---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生活中遇到的、想到的---来自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的驱使;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而来,因此,这些问题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人的五官感知外部世界后,是否产生问题,就在于人们对此的思考和有没有问题意识了。)
(3)怎样提问题,即提问题的方法;(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提问题;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类别、范围、原因、结果、解决五个层次上提问题;运用发散思维的八种方法提问题:a、横向思维法、b、纵向思维法、c、逆向思维法、d、侧向思维法、e、分合思维法、f、颠倒思维法、g、质疑思维法、h、克弱思维法)
(4)问题的范畴或领域(所有问题可归为三个领域:社会、自然、自我)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这里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课题。课题是问题的深化,课题是由一些有价值、有创造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的。(张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41-142).)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课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课题必须是成立的、合理的、可行的,可以从已知的条件开展实际的研究;二是在形式上必须是规范的,适合用科学的术语或通用的 规则来表述。如课题“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调查及对策”即由“农民为什么要焚烧秸秆?” “焚烧秸秆有什么危害?”“秸秆有哪些方面可以利用?”等若干问题组成。课题也是有明确意义的科学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问题”升华为“课题”,即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题意识。所谓课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产生困惑、疑问、不解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构建更深层的心智图式,如“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研究的问题涉及什么范围或边界?”“我怎样开展研究才是合适的?”“通过我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等。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我们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确定哪个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这要经过我们的分析来确定。
A、作为课题的问题要符合这样几条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这里的创新性与科学家研究中的创新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求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来说有意义就可以。
B、对问题分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知识基础、时间可能、条件许可、经费许可、学习要求等)的课题。(1)根据问题回答的要求分类,一般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属于基础知识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类书籍
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研究形式来完成。"为什么"的问题是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或查阅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怎么办"的问题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它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研究者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做出决策。(2)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分类,一般可分为:①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②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③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④参观访谈类。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⑤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解决问题。⑥设计制作类。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明和制作一些模型或实物。
把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确定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是,作为课题,其文字表达有要求。
C、完善问题的陈述。作为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要清楚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的表述中,要清楚地告诉人们,你研究的课题重点是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是什么范围内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作为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的同学们,他们往往在这些方面模糊不清,因此,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就比较困难。
完善问题的陈述,就是要求我们根据选择课题的原则、问题的分类和课题陈述的一般要求(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对问题的陈述进行完善,使一般的问题陈述变为课题的陈述方式。课题的陈述可以是叙述式,也可以是疑问式。
3、如何研究课题。
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也可以称作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对于刚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点在教学中可以不作要求。
(2)课题的由来:说明产生课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课题产生的背景。告诉人们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是什么原因激发了你想研究它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
(4)课题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
(5)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进行。如: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项目设计等。
(6)研究的步骤、进度:研究的具体规划,确定每一步骤的时间安排。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7)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8)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应当指出,研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学会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9)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素质、物资情况、经费情况、领导支持情况、时间、空间等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对这几个步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训练,第一是让他们记住这样几个步骤,第二是让他们熟悉怎样完成这些内容,这也是课题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
当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就要着手收集资料了。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块,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如:从网站上查找、报刊上查找、图书馆里查找、调查、走访、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