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优选3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历史课堂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其有效性。
通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课堂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为了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历史文献、文物、地图、音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 探索性学习任务:通过设计探索性学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这种任务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效果。
5. 创新评价方式:传统的历史课堂评价方式主要依靠考试和作业,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倾向。因此,我们建议采用更加创新的评价方式,例如小组展示、课堂讨论、个人报告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以上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确实有效。学生在采用这些教学策略的课堂中,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并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验证其有效性。
通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 培养历史思维:历史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比较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整合跨学科知识:历史课堂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综合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例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等,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3. 引导学生批判思考:历史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观点和解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4. 个性化学习:历史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情感教育:历史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例如对历史事件的关怀、对历史人物的尊重等。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历史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历史情感能力。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以上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确实有效。学生在采用这些教学策略的课堂中,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并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08、09、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金沙高级中学是一所创办于2002年的民办性质的学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教师队伍实力不强,我们历史组的教师层次不一,严彪、邓伟英、孙东亮、孙建芳、王燕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盛毓俊、黄华、李兰芳、郑春萍都是刚从初中调入,对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种种不足,有经验的老教师只有王新儿老师一人。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3、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黄华、盛毓俊老师曾经参加过常州市重点课题《中学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开展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李兰芳老师参加了省级课题《历史课堂教学行为失误的探究及控制》,盛毓俊老师还参加了江苏省《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开展,为新一轮课改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历史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结束设计的研究
精心设计结语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结语好似一条绳子,能使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6、指导练习的研究
7、使用教材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历史组全体成员:王新儿、郑春萍、黄华、盛毓俊、李兰芳、孙建芳、邓伟英、严彪、孙东亮、王燕的教学策略;全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07年9月——2010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0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由郑春萍、王新儿、黄华、盛毓俊负责。阶段成果形式:完成实验设计、笔记、建档。
2、实施阶段(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及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