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实习报告【精简3篇】
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一
标题: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习是在城市绿化部门进行的,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城市绿化的意义、城市绿化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绿化的意义
城市绿化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城市绿化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吸收噪音,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其次,城市绿化可以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需求;最后,城市绿化可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绿化的影响
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城市绿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供清新的空气,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呼吸环境;其次,城市绿化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提供安静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城市绿化可以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使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减轻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城市绿化的挑战
城市绿化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用地紧张,给城市绿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城市绿化的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资金支持;最后,城市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居民需求,但现实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
结论: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绿化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二
标题: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次实习是在水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的,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我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水资源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水资源状况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污染问题严重。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二、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水资源管理需要跨部门合作,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其次,水资源管理需要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现实中存在资金紧张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最后,水资源管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但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认知度不高,参与度较低。
三、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为了解决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其次,增加对水资源管理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和参与度。
结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并对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三
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优点:作者认真概括了实习每一个片断,并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和丰富实习内容,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适当。并在此基础上,引出3个专题进一步论述,行文有的放矢,重点基本突出。不足: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经消化,仍呈资料状态,缺乏明白的说服力。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邓一婷引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
,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
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