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经典6篇)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社交媒体使用与消极情绪的关系调研报告
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调研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也有一些因素可以缓解这种负面影响。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对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本调研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方法: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数据。在线问卷调查共有500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实地访谈共有20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
结果:调研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倾向于感到孤独、焦虑和沮丧。他们经常比较自己与他人的生活,导致自卑和不满足感。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和争论也会引发消极情绪。
然而,调研结果也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对消极情绪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一些因素可以缓解这种负面影响。例如,社交媒体上积极的社交互动和支持可以增加用户的幸福感和情绪稳定性。此外,有些人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和内容,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结论:社交媒体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绝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增加,但一些因素可以缓解这种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消极情绪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的关系调研报告
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研究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一些因素可以缓解这种关系。
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成为许多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尚未得到全面研究。本调研旨在探讨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和应对策略。
方法: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问卷调查共有400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职业和工作领域。深度访谈共有30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工作背景和职位。
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作压力过大的人容易感到疲劳、沮丧和焦虑。他们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此外,工作压力还与身体健康问题相关,如失眠、胃痛等。
然而,调研结果也显示,一些因素可以缓解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例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性的上司可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此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和自我管理技巧也对缓解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具有积极影响。
结论:工作压力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不可逆转。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支持和培养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关于抑郁症的个案调查报告
1 抑郁症的发展历史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情志障碍性疾病。根据WHO的研究报告和中国_的有关资料:有20%的人有抑郁症状,有7%的人患有重性抑郁症;抑郁症已占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它严重困扰着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重症病人的高自杀率倾向还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抑郁症近年来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就抑郁症的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 2 抑郁症的现状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
,女性高达25%,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的成年人患抑郁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抑郁症患病率推测为7%~8%;但国内于1982年和1993年两次进行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多地区(中心)调查发现躁郁性精神病终生患病率分别为 000和 000,后者与20世纪80年代前相比约高出10~20倍。而抑郁症只是作为其亚型之一,可见明显地低于西方国家,从而严重低估了该病的患病率,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3 抑郁症的表现及诊断 表现
1.生活缺乏愉悦感,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9.脾气变坏,急噪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10.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不安。11.经常压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能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15.自感头疼、腰疼、身疼、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须一提的是,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胃部不适、食欲欠佳、心慌气急,以及各个系统的症状。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起特点是症状虽多,却以头疼、失眠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
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因国内外诊断存在某些差异,本文采用了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6的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
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2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4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4 抑郁症的测验
抑郁自评量表(SDS)
测验的概况
抑郁自评量表(SDS)有20个反应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本量表可以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特别适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
测验的记分
若为正向评分题,一次评为粗分
1、2、3、4分,反向评分题(下文中有*号者)则评分为
4、3、2、1分。
待评定结束以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想家,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Y)。
结果的解释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SDS量表项目(见附录)5 抑郁症的病因及分析
抑郁症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据研究报道,遗传、神经内分泌改变、生化代谢异常、病前人格特点等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抑郁的发生还与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等变化均有密切关系,患者因为各类资源的丧失(其中包括工作、金钱、配偶、声誉、健康、亲属或者朋友等),心理上感到自己的地位、能力、健康状况、经济等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或不如过去,这些资源损失均使他们易于出现失望、压抑等灰色心理,其实具有这种灰色心理0的人群中,就包括了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只是过去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另外,抑郁症的发生还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卒中、心脏病发作、恶性肿瘤等常常并发抑郁,并可使原来的疾病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的危险人群:如果家族有抑郁症病史,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两倍;女性,发病危险性是男性的两倍,特别是在月经期、围生期、更年期等特殊期发病率更高;有过度饮酒、滥用药物和反社会行为的男性,有1/3并发抑郁;剧烈变化的青春期,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又未完全独立,这使他们对重大的挫折易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面临升学、就业、住房等竞争压力的青年人,许多人因事业受挫与梦想破灭,导致沮丧、失望、绝望,最终出现抑郁情绪;居丧期,或丧偶独居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受尽病痛折磨,会感到悲观暗淡,无可奈何,均易于出现抑郁。
人们在经受同样的应激事件后,有的人能应对自如,有的人却患了抑郁症,这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因为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对外界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通常有下列性格特征者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过分担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软弱依赖性强等。一般说来,面对应激源,上述易感素质者往往对应激事件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应激事件超过了自己能力所能处理的范围,因而在行动上采取非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否认逃避现实;处理问题情绪化,怨天尤人,推脱责任;或对别人充满敌意,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性格特点均可使个体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易于诱发抑郁症。
总之,抑郁症是遗传、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故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 抑郁症的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的方法
在选用心理治疗前,治疗医师应详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包括患者的个性、生活事件、社会关系和行为表现等。开始1~3次心理治疗应以解决问题和制订治疗性协议,明确医生与患者在治疗中的责任。医生同患者的第一次接触既是诊断的开始,又是治疗的开始,医生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广义的心理治疗意义,对待患者,医生要坚持以心理治疗性基础态度。其中耐心、理解、肯定及信心很重要。对于患者诉说的痛苦(抑郁体验),沉默地认可,往往比简单的安慰更有利,对患者的抱怨、诉苦,医生应始终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态度要认真严肃,对于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医生在谈话时要毫不回避地、公开谈论这一问题。单靠限制性措施来阻止自杀并不是行之有效的,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对于预防自杀往往很重要,具体的建议方法如下:(1)疏导与渲泄: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病人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2)在与患者交谈中要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患者误解的表述
(3)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地带领病人渡过发病期;(4)接受现实,积极行动:森田疗法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5)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将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因而颓丧、抑郁。所以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来促进人格的成长。
(6)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家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急性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抑郁症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家属对患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预后的效果。医生应首先让家属了解到疾病的症状特点、病程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症状必须认同,并需要理解、耐心和正规治疗。疾病是有自身规律的,试图通过改变环境(如送患者度假、疗养)来提高情绪是不可行的,这样只会使病情加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特殊的关怀、照顾和护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照顾,不断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康复。实践证明,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宣传,使患者能及时识别抑郁症,而及时得到正规治疗,调动发挥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和方法,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是家庭、社会防治的重点。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在治疗方面,西药抗抑郁(如常用的阿米替林、氟西丁等)主要是通过抑制脑内单胺类递质的重吸收,使脑内NE、5-HT等递质的含量增加。但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有降低单胺类递质合成,抑制性功能的副作用。此外国际上目前多主张雌激素替代疗法、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及抗抑郁药的选择应用。以上药物虽短期症状缓解明显,但潜在的致癌性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医学采用整体观,辨证施治,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自身特色且疗效显著。
按抑郁症的症候群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郁证的发生大多是由情志所伤,肝
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和所致,因此在治疗上主张用疏肝解郁的方法。陈利平等观察中药舒郁散(由柴胡、郁金、薄荷、白芍、白术、炒枣仁、茯苓、栀子、制半夏等组成)、黄爱珍等观察疏肝解郁方(以逍遥散为基础拟定疏肝解郁方)及王忠仁采用柴胡舒肝散(以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橘红、半夏、云苓、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组成)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西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到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的自身积分变化,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中药治疗抑郁症不仅有效,而且比西药更安全,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和潜力。
7 问题与展望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二十世纪末国际抑郁症会议(伦敦)发出警告:在今后20年内抑郁症将对各国卫生保健造成巨大负担,且将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尽管近年来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的,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重视西医治疗,而中医则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内分泌和机体的整体状况,可使抑郁症状得到改善。可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它们从不同环节治疗抑郁症,同时中药具有弥补西药不足之处的优点。故应当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抑郁症中的作用,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以心理治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抑郁症病人康复并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爱娇.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2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 刘顺发.我国抑郁症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广西龙泉山医院精神科.医学文选.
[3] 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4]谢淑雯,陈显光,巫顺秀.雌激素联合抗抑郁药对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4):394~395 [5] 杨放如.抑郁障碍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刊. [6]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 [7] 孙 红.周湘明.浅谈抑郁症之病因病机.[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8] 何舒.林渝峰.李霞.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3)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总分在10分及以下的人数为71,约占总人数的,总分在10-15分的人数为7,约占总人数的,总分大于15-25之间的人数为7,约占总人数的,总分大于25的人数为4,约占总人数的。
(一)男女生抑郁自测结果对比柱状图
图表分析1:由表可知,在此次调查的99人中,显示无抑郁症状的男女生人数均占多数,其中男生约占其总数的,女生约占其总人数的68%。男生比例高出女生。表明有轻度情绪不良,需要注意调节的男生占其总人数的,女生约占其总人数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表明已有抑郁,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男生为0,女生约占其总人数的。表明抑郁已经比较严重,必须看心理医生的男生占其总人数的,女生占其总人数的4%。此项男女比例相当。可以看出,在此次的随机调查中,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比率男生高于女生,轻度抑郁比率男生低于女生,而重度抑郁比率则男女相差不大。
(二)高低年级抑郁自评结果对比
图表分析2:由此图可已看出,高年级心理健康率高于低年级,约高,处于轻度情绪不良及出现抑郁状况的'比率里,低年级均高于高年级,共高出约,而重度抑郁率,高年级则又略高出低年级。这组数据中低年级的抑郁倾向要高于高年级,但是高年级患严重抑郁比率更高,可见年级对抑郁分布而言并无明显影响。
(三)文理工科抑郁自测结果对比图
图表分析3:此图显示了此次调查的科目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文科总人数77,有抑郁情况的人数约占其总人数的,理科总人数15,有抑郁情况的人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工科总人数7,有抑郁情况的人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各科抑郁比率相差不大。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一)调查对象
从湖南师范大学中随机整群抽出文、理本科大学各年级学生共99人,其中男生为24人,约占总人数的;女生75人,约占总人数的。低年级(包括大一、大二)为34人,约占总人数的,高年级(包括大三、大四及研究生)为65人,约占总人数的,科目分布上,理科为15人,约占总人数的,文科为77人,约占总人数的,工科为7人,约占总人数的。
(二)调查方法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是专门评测抑郁程度的。整个量表包括21组项目,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被测者可根据一周来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全部21组都做完后,将各组的圈定分数相加,便得到总分。依据总分,就能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 结果:总分小于10分:表示很健康、无抑郁;
总分10分15分,表示有轻度情绪不良,要注意调节;
总分大于15分者,表明已有抑郁,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当大于25分时,说明抑郁已经比较严重了,必须看心理医生。
消极情绪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智力成就责任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李作珍,梁家国,李萍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_脱毒治疗后_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_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_类_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_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_,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性行为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_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_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循证医学与精神科临床 谭云龙,周东丰,邹义壮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金红霞,冯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