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优秀6篇)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一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XX机关的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汇报我们机关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
一、产业方面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机关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在产业规划、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我们制定了全面的产业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线图。通过对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分析,我们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其次,我们加大了对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我们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引进优质项目,通过资本运作和技术支持,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我们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学术方面的工作
在学术方面,我们机关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加强了内部人才培养。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了同事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们鼓励同事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支持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提升机关的学术声誉。
其次,我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机关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与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同时,我们也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和论坛,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最后,我们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我们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与优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我们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了机关的学术影响力。
三、研究方面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机关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首先,我们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我们增加了科研经费的预算,支持同事们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我们建立了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其次,我们鼓励同事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和课题,为同事们提供了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和条件。同时,我们加强了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我们加强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我们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推广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机关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机关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二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XX机关的XX,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机关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
一、产业方面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机关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在产业规划、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我们制定了全面的产业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线图。通过对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的分析,我们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其次,我们加大了对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我们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引进优质项目,通过资本运作和技术支持,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我们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学术方面的工作
在学术方面,我们机关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加强了内部人才培养。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了同事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们鼓励同事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支持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提升机关的学术声誉。
其次,我们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我们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机关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与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同时,我们也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和论坛,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最后,我们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我们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与优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我们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了机关的学术影响力。
三、研究方面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机关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首先,我们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我们增加了科研经费的预算,支持同事们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我们建立了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其次,我们鼓励同事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和课题,为同事们提供了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和条件。同时,我们加强了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我们加强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我们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推广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机关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机关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三
[摘要]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四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出结论: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因而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与浙江相比,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高,在技术创新方面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比较分析
为了解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与相关制约因素,以便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次调研向两省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78份,其中辽宁233份、浙江45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分析。
一、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1、技术水平的比较
本文选取浙江作为辽宁参照省份的理由是,浙江省中小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调研结果表明,与浙江相比,辽宁更多的中小企业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浙江中小企业行业类型分布较均衡,样本企业中工业、现代服务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分别占、和14%;而辽宁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达。由于工业企业有开发更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加上辽宁工业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因此不难得出辽宁中小企业在技术水平相对较强的结论。此外,辽宁有一部分企业仍处于国内落后技术水平,这一比重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表明辽宁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方面的任务较重。
2、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而较少选择委托开发。相比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更倾向于购买技术专利或是与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这表明浙江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辽宁中小企业认为“做精、专、特、新”很重要的占,同样评价的浙江占;浙江中小企业认为“技术升级”困难的占,不困难的占,同比辽宁省认为困难的占,不困难的占。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难度较小,从而更愿意通过自主研发来创新技术。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技术基础好,落后工业企业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省政府注重强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即便如此,单个企业要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技术创新,也很困难。因此,从2007年起辽宁省政府开始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实施“企业技术联盟引导工程”,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稳定的长期利益关系,真正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二、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比较
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自主因素影响,如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还受企业外生政策因素影响,如政府培训、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1、企业自主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两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百分比大于70%、小于3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相比之下,浙江这一水平为、20%。由此可见,辽宁省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辽宁中小企业样本中国企、大企业比例较大,而浙江中小企业大多为小型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受教育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整体优于浙江省,部分原因源于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此外,两省中小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力度也存在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浙江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可见辽宁中小企业更重视培养企业的研发队伍,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外生政策因素
调研结果发现,辽宁省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实际需要,自2006年辽宁省在科技大会上发布《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础振兴的若干规定》以来,辽宁省政府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校企共建研究院制的联盟形式不仅适用于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中小企业。这种技术联盟不再是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辽宁省政府还设立了产学研联盟专项资金,与其他政府扶持资金一起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辽宁省政府对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等。调研结果表明,在希望政府提供的所有培训中,辽宁省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占19%,浙江省占26%,全国平均水平为24%。在政府实际提供的帮助中,辽宁处于技术水平前列的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占70%,相同技术水平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仅占44%。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之所以小于浙江省,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优势,也可能是由于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服务。
3、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调研结果表明,资金瓶颈是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二者在资金方面的诉求基本一致。辽宁有的中小企业表示有融资困难,主要受制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因而更渴望政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浙江表示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达,主要受制于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更希望获得政府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帮助。
辽宁的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较大,因而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浙江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更多在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方面,大多停留在小改进、小创新、实用型的层次上,受研发力量的制约较弱。
由于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辽宁中小企业与采购方(消费者)存在交流障碍,相反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与服务意识强,市场能力也普遍较强。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展开细致调查,对两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体而言,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影响,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同时还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相比浙江省,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更高,在技术创新上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综上所述,针对如何促进两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企业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才、培育人才
企业要着眼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确定创新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应该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对于重要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加大企业技术培训力度,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庄子银所说,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报酬结构,促使企业家更多地从事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企业不仅要注重培养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也要为员工实施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2、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创建产学研联盟
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共同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五
[摘 要]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28 ― 02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1.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政策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主要是由产业方提供科研经费,然而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运行,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购买折旧、营改增税收等方面减少企业经费压力。政府机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并参考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学研机构的意见后制定符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亟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利益驱动之下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引发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阻碍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相关条例,减少产权纠纷事件发生。
2.发展专业化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
机关产学研工作报告范文 篇六
[摘 要]在提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基础上,梳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发展历程,最后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教改实践提出我国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机制创新包括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体系构建包括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_.马克思_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7] 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8.
[8] 王玮.发展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