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优选3篇)
《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 篇一
在读完《中式英语之鉴》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本书以幽默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和陷阱,让我对于中式英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典型的中式英语错误,如直译、不恰当的用词和语法错误等。通过这些例子,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英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并且要学会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因为在我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曾经也犯过很多类似的错误。
例如,在我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我经常会直译中文的词组和句子,这导致我的英语表达显得生硬和不流利。通过阅读《中式英语之鉴》,我意识到这种直译的错误会让人难以理解和产生误解。我开始尝试用英语的方式思考和表达,而不是简单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样的改变让我的英语表达更加自然和流畅。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式英语中常见的用词错误。在我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也常常遇到这种问题。有时候,我会用中文的习惯用法来表达英文的意思,这导致我的表达不够准确和地道。通过读书,我学会了要多注意英语中的惯用表达和用词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除了语法和用词错误,作者还提到了中式英语中常见的逻辑错误。中文和英文的逻辑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我们的英语表达中往往会带来困惑和误解。通过读书,我开始思考如何用英语的逻辑方式来组织和表达我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中文的思维方式来写作。
在读完《中式英语之鉴》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这本书不仅让我笑出声,更让我反思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 篇二
《中式英语之鉴》这本书是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本宝贵资料。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英语知识,还对于中式英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和陷阱。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告诉我们中式英语与地道英语之间的差异,并且教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这些例子不仅让我开怀大笑,更让我对于英语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中式英语的错误并没有太多的自觉。然而,在作者的点拨和引导下,我开始注意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常犯的错误。例如,在书中提到的直译错误和用词不当的问题,我发现自己也常常犯这些错误。通过反思和学习,我逐渐改正了这些错误,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式英语中常见的逻辑错误。这让我意识到英语和中文的逻辑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我们的英语表达中往往会带来困惑和误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如何用英语的逻辑方式来组织和表达我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中文的思维方式来写作。
在读完《中式英语之鉴》后,我对于英语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让我明白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 篇三
《中式英语之鉴》的读书笔记
因为对于翻译这门手艺充满了憧憬,就买了一堆北外上外考研指定用书回家研究,中式英语之鉴就是其中一本,读完有些思考想跟大家唠唠。平卡姆老师在这本书中用的英语不是很难,单词平均难度在专四和专八之间,过了专四或者六级的人看应该会比较有收获,在“学习区”内,所以推荐一下这本书。
作者写中式英语之鉴是为了纠正一些中国人运用英语时错误的不地道的表达,那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正宗的英语。
在这本书中所倡导的正宗的英语无疑指的是简明英语,特点是”direct, simple and clear”.下面是简明英语的起源(摘自百度)。
“简明英语是由查尔斯·凯·奥格登发明的只有少量单词的英语,他的书简明英语--规则和 语法的.一般约定里对此有所描述。
奥格登说过:学习英语要七年,学习世界语要七个月,而学习简明英语只要七周。简明英语用于公司在国际上使用的书籍,短期内对学生进行基本英语教学。
奥格登不使用重复意义的单词,而且需要所有国家都适用这些单词。他利用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整来得到这些词汇。在语法方面,他也做了简化,但是保留了英语通常的用法。”
在后面的发展中,简明英语在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上有了长足发展。简明英语无疑很适合用在商业上;而法律英语为了保证条款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一般冗长复杂,如一个含义要用两个甚至三个同义词来表示,在现在重视效率的社会渐渐向简明方向发展不足为奇。
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个语言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自然是有诸多不同,而且每个人的风格也不同。在我看来简明英语的诸多规则只能算作是一种风格,一种在近代社会被提倡的风格。而我们在翻译或者写作时应依具体文本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适用不同的风格,而不是倡导每种文本都用一个风格。口语和书面语明显不同,书面语中,用途不同时风格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比如文学和非文学就有很多区别,文学讲究陌生化,要得就是一种朦胧的,”transparent”的感觉,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引人遐想有更多解释空间,而非文学为了交流方便,自然不会太晦涩难懂。非文学中又可以分很多类,商务性文本、法律性文本、政治性文本。比如政治性文本,你的翻译是为了让英语国家的人明白,就要模仿英语国家中的政治性文本的写法。但翻译这种文本的一个困境是:译者害怕丢失一个词就丢失了一个意义,不敢随意添加修改,所以偏向直译。其实也是很无奈。
一个语言中什么说法能不能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是怎么说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大多数受众明白。比如clinch现在虽然被认为是不符合语法,但有些时代中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当时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种情况下,”non native speaker” 就很吃亏,因为没有大环境让你了解其他人都在怎么说。
我认为在这里,中式英语中最应该摒弃的无疑是you can you up这类说法。当然这个是有点太low了,相信有点英文素养的人都不会犯。接下来要摒弃的就是不常见说法,也就是本书中part one所强调要纠正的。然后对于part two中少用名词多用动词、少用被动多用主动这类型风格类的倾向,我认为就要依文本需求和受众需求来定了,如果一个文本十分正式,翻译的很直白自然也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