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造句

《落花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

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推荐:

1.《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2.《落花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3.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4.落花生教学设计

5.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6.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

7.落花生教案

8.观潮教学设计

9.《变色龙》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乘法的解释及造句

造句是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造句2016-01-09
乘法的解释及造句

懒洋洋词语的造句

1、太阳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升起来了。2、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3、圆圆的西瓜懒洋洋地躺在地上,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娃娃。4、他大声地懒洋洋地愉快地...
造句2016-03-05
懒洋洋词语的造句

用突如其来造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用突如其来造句,欢迎大家查看。 1、她为了躲避这突如其来的大雨,唐突地敲开了一家农户的门。 2、她实在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3、突如其来的喜事让他手足无措。 4、突如其来的噩...
造句2014-06-07
用突如其来造句

妄自菲薄造句

妄自菲薄造句11、当我们应对挑战时,既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2、我们中国人不能妄自菲薄,相信自我也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3、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
造句2017-02-04
妄自菲薄造句

嘹亮的意思是什么_嘹亮造句示例

如何解释嘹亮这个词语?你会怎么给嘹亮造句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unjs小编一起来学习!嘹亮的意思是什么_嘹亮造句示例嘹亮liáo liàng【词语释义】基本解释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详细解释亦作“ 嘹...
造句2015-04-09
嘹亮的意思是什么_嘹亮造句示例

捐助拼音解释及造句

【注音】: juan zhu 【意思】:拿出财物来帮助。 1、她个人解囊捐助一笔钱。 2、许多小额捐助不久就积成了一笔可观的款子。 3、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 4、您的捐助让...
造句2018-03-03
捐助拼音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