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 篇一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诗,具有平仄对仗的特点。在对联的创作中,平仄规则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对联的韵律和美感。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平字和仄字的搭配能够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平字一般为声母清晰、轻快的字,而仄字则为声母浊重、沉稳的字。在对联中,平仄要求上下联中的韵脚对应,平平相对或仄仄相对,以达到音韵优美的效果。
对联平仄规则的遵循不仅考验着作者的造诣和功力,也考验着作者的审美品味和对语言的敏感度。只有在熟悉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平仄对仗的技巧,使对联的表达更加精准、优美。
对联平仄规则的遵循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更应该被传承和弘扬。只有通过对联平仄规则的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对联平仄规则的遵循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领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魅力和韵味。
对联平仄规则 篇二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简洁、含蓄、优美的风格,被人们传颂和喜爱。而对联的平仄规则,则是决定对联韵律和美感的重要因素。
平仄是对联中的音韵规则,平指声调平和、轻快的字,仄指声调沉稳、浊重的字。在对联的创作中,要求上下联中的韵脚对应,平平相对或仄仄相对,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这种平仄对仗的规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展现了诗人对语言音韵的敏感和把握。
对联平仄规则的遵循不仅要求作者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更需要作者对对联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对平仄规则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中,才能使对联的表达更加准确、传神。
通过学习和探索对联平仄规则,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联平仄规则的严谨性和灵活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让我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加自由地挥洒创意和想象力。
因此,对联平仄规则的遵循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艺术创作的挑战和追求。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和韵味。
对联平仄规则 篇三
对联平仄规则
在对联中,平仄相谐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在运用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平仄规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
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拓展阅读
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之趣,盖在卖弄。仆虽不善于此,然心好之不能罢。尝游弋于诗联网上,见有佳上句而心大喜,搜索枯肠以应对之。拙手偶得,辄欣然数日,把玩不已。
观夫诗联网之出句、对句,常犯联之禁忌。雅俗之士,亦屡有心羡不明之叹。小子不敏,敢呈陋学,道对联之基本。冀以广增同好,亦以得高人指摘。
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
一 先说音韵。
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3、勿连平。就是一联之中,平声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联的末尾,最多只能有两个平声字,超过三个就不太好了。(仄起平收,这指的是下联)一联的中间,最多只能三连平,超过四个就不太好了。
4、勿孤平、孤仄。就是一联之中,最好别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
这两点要求我们平仄要叉花着来,别老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
5、五七联的拗救。如果是五字联和七字联,因为跟近体诗的字数刚好一样,所以近体诗中的拗救规则也是适用的。所谓拗救,就是某处对仗不好,在这一联的其他位置做些补救,这个对仗就被修补好了。拗救的规则,说起来很繁琐,兹不表。但因为对联中五七言最常见,所以知道的话,对于对联还是大有好处的。
音韵规则大体如此。下面就到了最麻烦的一个问题了:如何定一个字的平仄。
有两种办法:a 全依普通话,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的字为平声字,其余为仄。b 全依古代。古代传承下来有韵书、韵谱。字的平仄是规定好了的。有名的如《广韵》、《平水韵》。
这两种办法,a是简单易行,但因为简单,未免就格局不高。b虽烦难,但古雅。我是主张按b的标准来的。其实也不复杂。平仄之难,难点在入声字。一、六、七、八、十、铁、木这些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但这些字到了今天的普通话里,念什么声调的都有。就是这些字扰乱了平仄分布的格局。如果能把这些字区分出来,就能知道哪些入声字混到了普通话的平声之中。把这部分字从平声剔除出去,归到仄声,就跟古代平仄分配的格局一致了。
现代方言,有好多地方还保留了入声调。比如江苏、安徽中南部以及往下的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广西大部。北方也有一些地方保留入声的(如山西的很多地方)。如果您的方言中上举那些字读的收音很短促,或者它们的声调相同,但跟“衣、路、妻、趴、时、墓”的声调不同,那恭喜您,您的方言有入声。没有入声调的地方就要困难一些。但并不是毫无办法。比如西南诸省。方言中念第二声而普通话不念第二声的(如木、八、六等字),基本上是古代的入声字。
再不行的话,只好借助工具书了。
总之,依方言而言,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方言判断入声字。没有入声的地区,稍下功夫,依据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话,也能推测出大部分的入声字。所以,以b作为标准并非遥不可及。
平仄举例:
野老溪边沉冷月,英雄大漠直孤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边、沉、月,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月、直为入声字。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村路口西门记迎南北商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夜、前、氏、读、秋、传,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氏、记不对仗,有点可惜。但此联难度很大,鄙人才浅,只好在格律上退一步了。)读、北为入声字。
散曲自元以来千余年靡音未已,周钟入墓之后百十世正声不闻。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上联连平。(申明,上联都是别人的,不关我事)这副对联倒是很有情趣,只可惜上联连平太多。如果改成“自元以降千余载”就好了。曲、入、百、十、不为入声字。
二、次说词句。
基本要求。
1、勿重字,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如:我是谁,你是猪。就不行了。这方面,实字要求高一点,虚字(之乎者也等)要求低一点,如果重了虚字,也可以接受。另外,上联用过的字在下联其他位置也以不出现为妙。比如:我观涛哥是君子,涛哥视我如小人。就不太好了。
2、词性能对上,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如,凤姐对涛哥,挺好。凤姐对征婚,凤姐对清华,就不好了。孙行者对祖冲之,挺好。孙行者对猪八戒,就不好了。
进阶要求,不光词性能对上,词的语义小类也能对上。比如季节,春夏对秋冬。四方,东西对南北。颜色,红黄蓝对绿赤紫。上联赋诗,下联可对个听曲、舞剑什么的。要是对撒尿、偷人就不好了。
总之,这方面精益求精,需要雕琢,也需要一些词汇储备,就不多言了。
三、最后说意境
意境是最难说的了。对联不是凑两句话,让它们各个位置都符合音韵、词句的要求就完事了。对联最妙的地方是要生出情趣来。生出情趣的办法很多,这里略举一些。
最常见的是构图。就是两联都表意生动,构成两幅相应成趣的图画。如:孤舟远去青山小,落日西沉斜影长。两幅图都描摹动景。再如:时常对月吟新句,从未向妻念旧人。结了婚的男人看了下句,估计会会心一笑。如来蓄发真容改,参商相逢星斗移。如来蓄发,言不可能之事,参商相逢,也是不可能之事。以上是顺对,就是两联意思相近。还有反着对的,如:溪头柳浪莺声软,塞外雪寒马鸣长。上下联迥异,形成强烈对比。
二 ,藏典故,藏名物制度。如:拂袖胡归去,动幡不是风。上联说陶渊明故事,下联讲六祖惠能公案。再如,举杯邀月影双醉,醉里挑灯剑朦胧。上联用了李白的诗,下联借了辛弃疾的词。再如:南屏晚钟霜月醉,翠湖春晓艳阳红。南屏晚钟,古词牌,亦为歌名。翠湖春晓,古曲。
三,谐音双关。如: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画中数行青山,哪里孔丘?庄子,既指庄园,也指先秦时代的人物。孔丘既指山丘,也指孔子。再如: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上联暗藏古人名“百里奚”,下联以石敬瑭相对。
四,一联中用很多相同的字。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潮同用一个朝字,在古代是可以的。
五,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如:海深波涛浅,赋贵贩贾贫。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等。
还有回环什么之类的,暂不表了。
最后,才气所限,音韵、词句、意境三美难聚,难以兼顾。比如 :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里、径同为仄声,溪、塘同为平声,出、伴同为仄声(出是入声字)。在音韵上做得比较差,都没能对仗。碰到这种情况,我是求意境而舍音韵、词句。我觉得这样会玩得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