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最新6篇)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一
在小学教育中,《童年的发现》是一门让学生探索、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这门课程,以确保其能够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童年的发现》应该围绕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展开,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同努力。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童年的发现》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自主探索和思考。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评价方式的改进。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评价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既包括书面考试,也包括项目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馈,及时指导学生改进,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童年的发现》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只有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和评价方式提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快乐。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二
在小学教育中,《童年的发现》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师的角色转变。在《童年的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发现知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家长会、课程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只有家校合作紧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童年的发现》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只有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角色转变和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三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听课分心的现象,它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基本原因是学生不会听不愿听。本课教学中,我进行了听的训练。由一名学生讲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其他同学评出亮点。当学生说了三个亮点后,让听的学生总结。这时会发现听完全的学生不多。可见多数学生分心了。让这位学生再讲一遍,学生听的效果极好。这里有一个有意注意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时,往往忽视了下面听课的学生,其实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这是因为儿童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集中精力。说听评后,必须让下面听的学生总结。因为他们有听的任务,不听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断地鼓励说故事的人,不断让听的学生评、总结,结果学生越说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学生潜力巨大。当看到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我想平时我们爱埋怨学生脑子不活,其实是教师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起初学生说得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他的亮点,当亮点多起来时找大的亮点,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感,他们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极度发挥,他们必将越说越愿说。
在学生读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利用的材料讲,老师的回答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还记得,可见当时作者听得何等认真。没有认真地听别人说,哪来好的 人物语言描写。
就是这样的听说训练,就是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课堂上听讲发言的学生多了,分心的学生少了 。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四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五
《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我还是试着用一节课完成的,我运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以“发现”为线索,引导的着眼点是放在发现的过程上,着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是的笑不坏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和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到之处,比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充裕,总在走过程,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参与面不大。总而言之,一节课想面面俱到确实有难度,这就得看老师的侧重点与处理的角度了。
小学《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六
《童年的发现》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想法:
1、学路确定教路。
结合学生需要以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学习目标。如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练习,依然是高年级学生首要训练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化字为词,反复认读,强化积累的一个过程。
2、关注预学要求。
一次偶见苏教版的教材,每课后面均有一个积累本课词语的练习,人教版的没有,于是除了常规预习作业外,我要求学生也要把每课自己喜欢积累的词语整理在课文后,不懂的.加以理解,给一定的自选权。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环节,一方面对懒于预习的学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对预习到位的学生给予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有效节省课堂时间。
比如本课听写词语环节,就选取了五个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共同纠正共同强化。设计好预学要求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备而来,打有准备的仗,目的性强且有针对性,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展示自信心的培养。
3、生活、语文两贯通。
让生活是语文,让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比如猜词游戏环节的设计就是有心而为之,词语的选择要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理解的语言也要贴近生活。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语言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随心所欲”一词的释义是引用前一课《祖父的园子》里的一句;“翻来覆去”和“一本正经”的释义是近、反义词的练习;“绞尽脑汁”释义中“拦路虎”是三字固定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个游戏是我学生最爱玩的文字游戏之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路上的常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渗透在点点滴滴。小组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学生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才有效,不让讨论流于形式,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学提示布置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一课有一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完成任务。如小组讨论“我是怎样发现的”,那就依据方法指导中“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进行,学生自然而然理清“我”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5、单元间、课文间的整合。
我认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名言积累”的设计,选择文言文的名句积累,意在强化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为下一单元《杨氏之子》的学习做好过渡。
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两点急需改进:
1、指导力度不够,有的问题设计太过笼统。比如自学要求2“我是怎样发现的”改为“我是怎样发现的写了哪几件事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课堂上小组汇报时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情况了。
2、训练仍不到位,诸如学生汇报学习体会一环节中,学生仅仅关注课文内容、关注联系生活去谈,却不注意习得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强化引导。
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一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整合的尝试课,可不管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是根本,最终就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