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计算:
把这四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四名同学在自己位子上做。
2、口算练习:
(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习,投影出示)
集体订正小黑板上的四道题,请同学回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再强调说明:在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24写成乘法算式。24×13,同学们想一想:3个24和10个24合起来是几个24?(13个24)
揭示新课: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
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盒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盒?求的是什么?怎样求?
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
(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3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3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
(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3盒一共的支数)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3盒的支数
(2)10盒的支数
(3)13盒的支数
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
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3盒的支数。
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乘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3”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如式:
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即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
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
(先用乘数个位上的3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72和240加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试做:
完成下面各题:
(以上三题写在小黑板上,由三个学生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
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投影出示: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被乘数和乘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43×12,31×23,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出示投影片。
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第8页。完成后集体订正。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错误原因。
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上面的错题改正过来。然后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遍。(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验算)
5、课堂验收。
要求:格式规范、书写整齐、计算正确。
(1)36×12(2)53×28
第1,2,3组同学做第(1)题,第4,5,6组同学做第(2)题。并用交换被乘数、乘数的位置,再做一遍。
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
123×23
家庭作业:看书第6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通过对练习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24×12=(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24×2=48(元)24×10=240(元)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42448×2×10+2404824028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个位的0不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小括号里提示我们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想想个0为什么可以不写呢?
生: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24就表示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在这里个位上的0不写。
(3)第三步要算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与240加起来,得288。)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生:先用2乘24得48,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乘24得24,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展示讲评、内化提升。
出示例1的竖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说。
2、竖式中48和24比较,哪个数大,为什么?()
3、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