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精简3篇】
《浮力》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询问学生杯子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验,首先准备一个容器和一些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等),在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让学生依次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结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浮力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关系,分析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5. 归纳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条件和关系,并概括出浮力的计算方法。
6.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形状、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7.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自行设计一个与浮力有关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容器、水、木块、塑料球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浮力概念解释、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的课件。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询问学生杯子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验,首先准备一个容器和一些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等),在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让学生依次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结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浮力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关系,分析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
5. 归纳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条件和关系,并概括出浮力的计算方法。
6.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形状、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7.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自行设计一个与浮力有关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容器、水、木块、塑料球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浮力概念解释、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的课件。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 篇三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 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 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