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4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第一步,确定实验目标。在设计实验教学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第二步,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这些材料和设备应该符合教学内容和实验目标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实验时,需要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物体、弹簧测力计和平滑的水平面。
第三步,设计实验步骤。在设计实验步骤时,需要注意步骤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步骤应该清晰明确,能够让学生按照指导进行操作,并且能够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例如,在进行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实验时,可以设计以下步骤:首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然后,将物体放在平滑的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推力;最后,记录下物体的加速度,并分析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第四步,进行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引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步,总结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通过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并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实验目标的确定,合理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清晰明确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步,提供创新思维的环境。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感受到教师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并且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方式,探索物理原理和概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开展项目式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物理相关的项目,例如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装置,或者解决一个与物理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创新思维。
第四步,评价和反馈。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和反馈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程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供创新思维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开展项目式学习,并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
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