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优选3篇)

《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一

幼时记趣

沈复

夫少年之时,欲尽其欢,恐不可得,虽得之,亦非久也。故有所遗憾。至其年老,回首往事,计其多欢,亦复不甚寻常者,然乐亦甚多。此其小儿时所为之戏,亦不为欢者,而为笑者多矣。

记得幼时,与儿伴遥相嘲笑,主人家有一大石磨,其上有铁杆。余欲乘之,以为将行,而失意,故笑之。一时之间,人皆有笑色。后众儿伴不敢乘,止余有敢,故众皆笑之。

一日,为一人所伤,一人与余骑水牛,以木棍击余臂,余闻之甚痛,不胜忍耐,故大哭,而众人皆笑。余亦笑之。

有一日,余与众儿伴于厅上献丑,余自由失故,众皆笑之。余不知何故,亦笑之。

余初上学,善刺官吏,以为趣事,故亦多所欢笑。

余父亲年老,每有喜事,余亦为之一哭。有一日,余父亲尝食某鱼,余大哭,其理不知,亦不问之。

余数岁,见一老人,其容貌甚可怜,忍不住而哭之。而众人亦哭,余亦哭之。

余年十四五,有一女子,其容貌甚丑,余与之相对,余亦无笑容。而众人皆笑之,余亦笑之。

记得余幼时所为之戏,皆不为欢者,而为笑者多矣。

注释:

1.石磨:磨面粉用的石磨。

2.骑水牛:水牛是一种家畜,可用于耕田或驮载。

3.厅上献丑:在家中客厅里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或言辞。

4.刺官吏:用尖刻的言辞讽刺或嘲笑官吏。

5.为之一哭:为某人的喜事而哭泣。

6.某鱼:泛指某种鱼。

7.年十四五:十四五岁的年龄。

翻译:

幼年时期,我们渴望尽情享受快乐,但很多时候却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不会持久。因此,我们常常有所遗憾。当我们年老时,回首往事,回想起那些快乐时光,虽然并不是特别特殊的事情,但乐趣却是很多的。这其中包括我们小时候所做的那些游戏,虽然并不都是为了快乐,但却常常引起笑声。

我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常相互嘲笑,有一家主人家有一块大石磨,上面有根铁杆。我想要站上去,以为会成功,但结果却失败了,所以大家都笑了。一下子,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后来其他伙伴们都不敢上去了,只有我敢,所以大家都笑我。

有一天,有人伤害了我,有人骑在水牛上,用木棍击打我的胳膊,我听到非常疼痛,忍不住大哭,而众人都笑了。我也笑了。

有一天,我和伙伴们在厅上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我却失了态,大家都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也笑了。

我刚开始上学,喜欢用尖刻的话语讽刺官吏,觉得很有趣,所以也笑得很多。

我父亲年纪大了,每逢喜事,我也会为之哭泣。有一天,我父亲尝了某种鱼,我大哭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问为什么。

我几岁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他的容貌非常可怜,我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众人也哭了,我也哭了。

我十四五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子,她的容貌非常丑陋,我和她对视,我也没有笑容。而众人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记得小时候的那些游戏,虽然并不都是为了快乐,但却常常引起了笑声。

《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二

幼时记趣

沈复

夫少年之时,欲尽其欢,恐不可得,虽得之,亦非久也。故有所遗憾。至其年老,回首往事,计其多欢,亦复不甚寻常者,然乐亦甚多。此其小儿时所为之戏,亦不为欢者,而为笑者多矣。

记得幼时,与儿伴遥相嘲笑,主人家有一大石磨,其上有铁杆。余欲乘之,以为将行,而失意,故笑之。一时之间,人皆有笑色。后众儿伴不敢乘,止余有敢,故众皆笑之。

一日,为一人所伤,一人与余骑水牛,以木棍击余臂,余闻之甚痛,不胜忍耐,故大哭,而众人皆笑。余亦笑之。

有一日,余与众儿伴于厅上献丑,余自由失故,众皆笑之。余不知何故,亦笑之。

余初上学,善刺官吏,以为趣事,故亦多所欢笑。

余父亲年老,每有喜事,余亦为之一哭。有一日,余父亲尝食某鱼,余大哭,其理不知,亦不问之。

余数岁,见一老人,其容貌甚可怜,忍不住而哭之。而众人亦哭,余亦哭之。

余年十四五,有一女子,其容貌甚丑,余与之相对,余亦无笑容。而众人皆笑之,余亦笑之。

记得余幼时所为之戏,皆不为欢者,而为笑者多矣。

注释:

1.石磨:磨面粉用的石磨。

2.骑水牛:水牛是一种家畜,可用于耕田或驮载。

3.厅上献丑:在家中客厅里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或言辞。

4.刺官吏:用尖刻的言辞讽刺或嘲笑官吏。

5.为之一哭:为某人的喜事而哭泣。

6.某鱼:泛指某种鱼。

7.年十四五:十四五岁的年龄。

翻译:

少年时期,我们渴望尽情享受快乐,但往往难以如愿,即使实现了,也不会持续太久。因此,我们常常有所遗憾。到了年老时,回首往事,回想起那些快乐时光,虽然并不是特别特殊的事情,但乐趣却是很多的。这其中包括我们小时候所做的那些游戏,虽然并不都是为了快乐,但却常常引起笑声。

我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们经常相互嘲笑,有一家主人家有一块大石磨,上面有一根铁杆。我想要站上去,以为会成功,但结果却失败了,所以大家笑了。一下子,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后来其他伙伴们都不敢上去了,只有我敢,所以大家都笑我。

有一天,有个人伤害了我,有人骑在水牛上,用木棍击打我的胳膊,我听到非常疼痛,忍不住大哭,而众人都笑了。我也笑了。

有一天,我和伙伴们在厅上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我却失态了,大家都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也笑了。

我刚开始上学,喜欢用尖刻的话语讽刺官吏,觉得很有趣,所以也笑得很多。

我父亲年纪大了,每逢喜事,我也会为之哭泣。有一天,我父亲尝了某种鱼,我大哭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问为什么。

我几岁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他的容貌非常可怜,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众人也哭了,我也哭了。

我十四五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子,她的容貌非常丑陋,我和她对视,我也没有笑容。而众人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记得小时候的那些游戏,虽然并不都是为了快乐,但却常常引起了笑声。

《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三

《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时记趣》沈复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1763~1825以后)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幼时记趣》被选入七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二单元 第七课。(现第九课)

  详细参考:《童趣》

  作品原文

  幼时记趣

  余1忆童稚2时,能张目3对日,明察秋毫4。见藐5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6。故时有物外之趣7。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8。心之所向9,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10。昂首观之11,项为之强12。又留蚊于素帐13中,徐喷以烟1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5,果如鹤唳16云端,怡然17称快18。

  于土墙凹凸19处,花台小草丛杂20处,常蹲其21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22,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23,凹者为壑24,神游其中25,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26,观之正浓27,忽有庞然大物28,拔山29倒树而来,盖30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31二虫尽32为所33吞。余年幼,方34出神35,不觉呀然36惊恐;神定,捉蛤蟆,鞭37数十,驱之别院。

  作品注释

  1【余】我。

  2【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3【张目】睁大眼睛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 比。私,私下里。

  9【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0【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13【素帐】白色的蚊帐。

  14【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15【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6【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7【怡然】喜悦的样子。然:……的样子。

  18【称快】喊痛快。

  19【凹凸】高低不平。

  20【丛杂】多而杂乱。

  21【其】自己的。

  22【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以......为......,把......当做......

  23【邱(qiū)】同“丘”,土山。

  24【壑(hè)】山沟。

  25【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

  26【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

  27【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28【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29【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30【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1【而】表承接,然后。为,被。

  32【尽】全

  33【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34【方】正,刚刚。

  35【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36【呀(yā)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37【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品译文

  我回忆我幼小时,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我)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我)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喊痛快。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花台上小草多而杂乱的地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我)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高兴地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我)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叫出了声;(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文章分析

  ★文章概括:

  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

  2、细视神游(神游山林)

  3、鞭驱(打)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同情弱小、抵制强暴、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文体:散文、文言文。

  考点

  1、重要实词

  余、故、私、或、素、徐

  2、重要虚词

  之、其

  “之”:(1)代词作用。例:驱之别院。之,它,代蛤蟆。(2)作结构助词用。例:故时有物外之趣。之,表偏正关系,的。(3)作动词用。至之市,之:到……去。

  其:它的。例:必细察其纹理。

  3、课下注释(苏教版20xx版初一上学期的语文教材中第七课。)

  ★《浮生六记》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课后考答: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观蚊如鹤。二 神游山林。三 鞭打蛤蟆。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兴趣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2)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作者简介

  沈复(1765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公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公元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相关文章

穿衣服幼儿着装礼仪教案设计【经典3篇】

教学形式: 团体或小组教学。 教学方法:活动竞赛法 行为辨析法。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着装的基本礼仪。2、培养幼儿的仪表和良好的着装习惯。核心要素:穿衣服 稍稍大 钮必扣 链要拉 常换衣 勤清洗...
幼教资料2013-03-08
穿衣服幼儿着装礼仪教案设计【经典3篇】

幼儿园大班亲子游戏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亲子游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亲子游戏...
幼教资料2017-06-02
幼儿园大班亲子游戏教案

扶老携幼的反义词【精彩3篇】

扶老携幼的反义词有:奸淫掳掠,扶老携幼[fú lǎo xié yòu]的意思:扶:挽着;携:带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形容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欢迎、观看或逃难。后也用来形容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出自:西汉...
幼教资料2016-03-07
扶老携幼的反义词【精彩3篇】

护眼日:宝宝护眼小贴士【精选3篇】

婴幼儿出生8至12周,便应与小朋友做眼神接触; 宝宝除在初生时接受过简单的视力检查外,应由6个月大开始接受定期的专业视力检查; 3~4岁时进行视力检查,以后至少每两年检查一次; 多食用富含叶黄素...
幼教资料2016-05-01
护眼日:宝宝护眼小贴士【精选3篇】

幼儿园教育随笔【精简4篇】

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幼儿园教育随笔【1】孩子的天真,老师的职责。 记...
幼教资料2015-04-09
幼儿园教育随笔【精简4篇】

幼儿在园生活观察记录(实用4篇)

教师通过为幼儿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到幼儿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弱点等,从而掌握幼儿发展状况,以及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发展变化信息。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在园生活观察记录,一起来看一...
幼教资料2011-05-01
幼儿在园生活观察记录(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