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推荐6篇)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培养小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引言:
表内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帮助学生培养了解和运用除数、被除数和商的能力。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1. 教学内容:
a. 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熟悉表内除法的运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c. 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
a. 教师讲解与学生对话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b. 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c. 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表内除法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12个苹果,他要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b.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表内除法的应用场景,并介绍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概念讲解:
a.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对话交流的方式,详细解释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教师利用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运算步骤:
a. 教师示范表内除法的运算步骤,引导学生跟随操作。
b.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答疑惑。
4. 实际问题解决:
a.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进行解答。
b. 学生个体练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结果。
5. 总结:
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表内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学生个体练习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价。
3.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评价。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创造性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
表内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算规则,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将通过创造性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表内除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1. 教学内容:
a. 复习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c. 利用创造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2. 教学方法:
a. 教师讲解与学生对话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b. 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c. 创造性教学法的应用,如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复习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b.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际问题解决:
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表内除法解决。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
c. 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组提问和评价。
3. 创造性教学法应用:
a. 将学生分为角色扮演小组,模拟实际场景进行表内除法的运算。
b. 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商贩、顾客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锻炼运算能力和合作能力。
4. 总结:
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表内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注意事项。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讲解的评价。
2.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
3.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评价。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组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4题。
(1)、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四.堂上练习:
1.口算:
24÷6= 8×4= 12÷4=
8×9= 20÷5= 16÷4=
36÷6=4×4= 6×4=
9÷9= 9×9= 18÷3=
2.在()里填上“>”、“<”或“=”。
5()20÷530÷6()6
40()6×512÷3()5
6()36÷620()6×5
3.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
★★★★
()×()=()想:乘法口决: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4.列式计算:
(1)24里面有几个4?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
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里面有()
每份是()。个()。
2、63÷7=56÷8=72÷9=
口诀:口诀: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生②:2/4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正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虽然正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交流、进行思路分析,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解。】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编排,第1题,给学生提供了示意图,让学生借助图形进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情况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完全是文字题,要求学生读题,从语言文字上进行分析,能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提高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道题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对比编排,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作为一道开放的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