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精彩6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品德下册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坚持正义、友爱他人、勤俭节约等品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积极参与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坚持正义: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正义的概念,引导他们积极维护正义,不做欺负他人、不偷窃、不撒谎等不正当行为。
2. 友爱他人: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友爱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3. 勤俭节约:通过生活实例、游戏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食物等好习惯。
4. 独立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思维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爱护环境:通过实地考察、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保护环境的知识,引导他们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品德教育的兴趣。
2. 学习内容展示: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品德下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学习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4.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对品德教育的理解。
5. 作业布置: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
1. 通过学习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
1. 品德下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图书、图片等相关素材;
3. 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相关教学活动所需的道具。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品德下册内容,使学生了解到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等品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积极参与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关心弱势群体、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诚实守信: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诚实守信的概念,引导他们诚实待人、守信用诺的行为。
2. 尊师重道: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3. 乐于助人:通过生活实例、游戏等形式,向学生灌输乐于助人的思想,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友善、乐于助人的品质。
4. 独立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思维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珍惜友谊:通过故事、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珍惜友谊的知识,引导他们培养友谊、珍惜友谊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设置、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品德教育的兴趣。
2. 学习内容展示: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品德下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学习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4.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对品德教育的理解。
5. 作业布置: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估:
1. 通过学习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
1. 品德下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图书、图片等相关素材;
3. 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相关教学活动所需的道具。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三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
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具准备及专题实验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专题实验:《说声谢谢》
六、教学进度
略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三年级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课文:课时
1、从四大发明说起:2
2、圆明园在哭泣:2
3、悲愤的吼声:2
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
5、春天的故事:2
6、期中检查,检查反馈:2
7、走进新时代:2
8、高峡出平湖:2
9、西部大开发:2
10、日新月异的交通:2
1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2、国际组织:2
13、期末复习:2
14、期末检查:2
15、检查反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