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推荐3篇】
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圆周运动的概念、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圆周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探究(20分钟)
(1)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讲解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验探究(30分钟)
(1)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
(2)实验操作:将一物体绑在一根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做圆周运动,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
(3)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讨论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和力学性质。
4. 拓展应用(15分钟)
通过讲解一些与圆周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路和理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相关公式和实际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圆周运动的公式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圆周运动的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圆周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探究(20分钟)
(1)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讲解圆周运动的公式和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验探究(30分钟)
(1)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圆周运动的公式和实际应用。
(2)实验操作:将一物体绑在一根绳子上,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做圆周运动,测量相关数据。
(3)实验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讨论圆周运动的公式和实际应用。
4. 拓展应用(15分钟)
通过讲解一些与圆周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路和理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篇三
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