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导入部分:
1. 引入课题: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提问:你们认为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主体部分:
1. 概念解释:人类活动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行为和活动。
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a. 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例如,工厂的废气排放、废水排放等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b.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建设和消耗资源。例如,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城市垃圾的产生和处理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c.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带来了土地的过度利用、农药的使用和农田的水土流失等问题。例如,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田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d. 能源利用: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核能的开采和使用带来了核废料的问题。
e.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带来了大量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例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交通噪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影响。
总结部分:
1. 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呼吁大家要关注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短文,以展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自然因素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导入部分:
1. 引入课题:我们之前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除此之外,自然因素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2. 提问:你们认为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有哪些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类活动,自然因素也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体部分:
1. 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a.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例如,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洪水会引发土地的冲刷和水资源的浪费。
b.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c.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土地贫瘠、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会导致土地退化和自然资源的短缺。
总结部分:
1. 总结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并强调了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3.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如何应对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短文,以展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 篇三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示范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 探究式学习法。
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 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 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