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教学计划【最新3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教学计划 篇一
标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德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之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社会交往能力。
4.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 基本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勤劳努力等。
2. 学习正面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如乐观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等。
3. 学习团队合作和互助友爱的技巧,如分工合作、相互支持等。
4.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等。
三、教学方法:
1. 示范引导法: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行示范给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和道德准则。
2. 讨论交流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角色扮演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4.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友爱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品德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品德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观念。
2.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关于品德问题的事例。
3. 第三课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品德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友爱能力。
5.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情况。
3. 学生在团队合作游戏中的表现情况。
4. 学生对社会规则和法律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资源:
1. 课件和教学PPT。
2. 角色扮演道具和游戏道具。
3.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让他们能够将学到的品德准则和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3. 教师应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教学计划 篇二
标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社会责任的不同表现形式。
2. 学习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 学习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技巧。
4. 学习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 视频观摩法:教师选择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观摩和学习他人的社会责任实践。
3. 实践体验法: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实际操作。
4.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经验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2. 第二课时:观摩相关的社会责任实践视频,让学生学习他人的社会责任表现。
3.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实际操作。
4. 第四课时:讨论学生的公益活动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5. 第五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和表现。
2. 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的认知和实践情况。
六、教学资源:
1. 视频素材和案例分析资料。
2. 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协调资源。
3.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让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社会责任观念付诸实践。
2. 教师应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
3. 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教学计划 篇三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小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四、教学进度表
课序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准备课(1课时)
2、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2课时)
3、第2课圆明园在哭泣(2课时)
4、第3课悲愤的吼声(2课时)
5、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课时)
6、第2课春天的故事(2课时)
7、第3课走进新时代(2课时)
8、第三单元巨龙腾飞第1课高峡出平湖(2课时)
9、第3课日新月异的交通(2课时)
10、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第1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课时)
11、第2课国际组织(2课时)
12、机动课时
13、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