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精选3篇】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
4.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能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选择一些富有韵律感的课文,让学生通过模仿朗读,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的短文或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书写日记、写一篇小短文等。
4. 古诗词学习: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选取一些简短的古诗词,让学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以及写作练习的技巧。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的效果。
3.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包括课文、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题。
2. 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进行课文朗读、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的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
3. 课后复习: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理解题或写作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评价与反馈:
1.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
4.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能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选择一些富有韵律感的课文,让学生通过模仿朗读,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的短文或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书写日记、写一篇小短文等。
4. 古诗词学习: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选取一些简短的古诗词,让学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以及写作练习的技巧。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的效果。
3.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包括课文、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题。
2. 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进行课文朗读、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的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
3. 课后复习: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理解题或写作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评价与反馈:
1.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篇三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共有30名学生。班级学生相对比较活泼,但特别突出的学生并不不多,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其他学生在上课时相对比较安静一点。另外,这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看的课外书比较丰富,课外知识积累的就比较多一些。在口语、习作方面比较优秀,想象力比较丰富。总体来说,这个班的学生各方面发展地比较优秀。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8组课文,32篇课文,其中有24篇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还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课文前面都有单元导读,导读为我们介绍了主题,依次是:自然景物、保护环境、道理寓示、发现特长、感受亲情、科技发展、国际友情和神话故事。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课文有3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面安排要求学生会读、会认、会写的字,略读课文没有安排,语文园地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5个方面组成。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2、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习难点:
1、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学习写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
五、基本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道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自己做的表情动作等巩固识字,也可采取归类复习的方法。
3、在指导写字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板书示范,用红色粉笔重点突出易记错的笔画。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
(1)加强词、句训练
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另外,对优美的词句都要进行抄写背诵。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
2、略读课文的教学
(1)从内容上来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式“粗知文章大意”。
(2)从方法上讲,教师应更加放手。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全员参加。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四)习作教学
1、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