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经典3篇)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份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数的性质和运算

2.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3. 算术与代数

4. 数据分析和概率

5. 几何与变换

三、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教学手段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 利用实物教具和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尤为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份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数的性质和运算:包括整数、有理数、实数等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2.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的性质和计算。

3. 算术与代数:包括整式的加减乘除、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等。

4. 数据分析和概率:包括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概率的计算等。

5. 几何与变换:包括平面几何的认识和性质、几何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等。

三、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教学手段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 利用实物教具和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

  20xx级全年级人数为121人,20xx年年下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分,总体来看,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还有所倒退。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完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由于缺少三角形全等与勾股定理的相应知识,学生在推理上的思维训练有所缺陷,学生对四边形中的相应的数量关系缺少更深入的认识。对很多孩子来说,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代数上现行的教材降低了孩子们在计算上的难度,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计算题,讲解新课时,能又快又好的进行计算,但时间一长,学生又忘得快,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广泛的深入的理解基础上使知识在各个方面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但现在的要求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

  在知识上学生对不等式、整式的乘法、公式、机会、平移与旋转、四边形的学习,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会这一学期孩子们在代数中无理数与实数的学习,对数的认识上一个台阶,函数的学习,比例与相似,也会使孩子们在数学的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前面的学习为这一期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令担心的是班级中的差生的学习,无论如何要尽可能的使他们跟上班级体整体前进的步伐。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所进步,前一学期鼓动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参考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部分孩子的数学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本学期也要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孩子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孩子们在这个初中阶段这个最重要的一年:初二,还剩下一期的时间里能更上一层楼。更多的希望他们能买买有趣的课外读物。

  本学期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用面积来证题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前一学期由于在实验不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课外的活动多了,孩子们长得更结实了,是令人高兴的,这也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就是来自老师的任务少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前一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与不布置作业有一定的关系,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懒惰,给自己的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己是在进行实验,自己是在探索而进行开脱,实际上上期比以前更忙碌了,是没有偷懒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实验与探索而让孩子一生的成长而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本学期务必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德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数的开方本章主要学习平方根与立方根,二次根式的概念与四则混合运算,实数与数轴及其相关知识。这一章是孩子们初中学习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将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实数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直到复数的引入是学生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归纳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进而展开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接着前进到实数,完成对数系的扩充。本章的重点是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实数的概念。要教学中要学生充分去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过程当中的坎坎坷坷,做到对概念的深刻掌握与运算的熟练进行,对一些要经常运用到的化简要在课堂让就要让孩子们掌握,不要寄希望于课外,否则会增加差生的人数。

相关文章

尘埃的初中作文(实用3篇)

阳光照进房间时,似乎是透明的无色的空气中漂浮着的尘埃显现出来。它们在微风中浮动,细小又带着无数细菌的尘埃。 每一粒尘埃就像一个渺小的星球,有生命的星球。从某种意义上说,尘埃也是土,只是没有附在大地上,...
初中资料2012-03-04
尘埃的初中作文(实用3篇)

写友谊初中作文【优秀6篇】

写友谊初中作文 第一篇有人说生活处处有困难,什么都干不好,可在我眼中恰恰相反,快乐很简单,只要你天天过着对自己笑一笑,乐观的看待每一件事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很简单,快乐更是这样,只要你原谅别人,宽容别人...
初中资料2018-08-01
写友谊初中作文【优秀6篇】

远离垃圾食品初中作文(精选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远离垃圾食品...
初中资料2014-02-01
远离垃圾食品初中作文(精选6篇)

秋阳初中作文

在亿万人海中,有同样默契的相遇,是多么不易。 ——题记 晨风拂过松林,飒飒作响,太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在这风起风落之间我遇见了她。步入中学门槛,我很彷徨,很不安,踏入班级门槛,我很紧张,很落寞。因为...
初中资料2018-09-06
秋阳初中作文

你有什么的初中生作文【推荐3篇】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你有什么》 曾偶然见过这样一条朋友圈 一个“啃老族”的“忠实粉丝”发表了这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初中资料2012-08-04
你有什么的初中生作文【推荐3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重点,而对于刚进入初中没多久的学生来说,它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下面是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1...
初中资料2016-04-0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