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精选3篇】
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篇一
己所欲,施于人
人们常说,己所欲,施于人。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关爱之心,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正如我们希望被对待一样。这种互相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己所欲,施于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都希望被他人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当我们对待他人时,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如果我们对别人友善和体贴,他们也会对我们产生同样的感受,并回报我们同样的待遇。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从而促进友谊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己所欲,施于人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关爱和同情心的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那么整个社会的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融洽。人们会更加愿意帮助别人,关心弱势群体,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公平和冷漠现象。这样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和和谐的社会。
然而,实现己所欲,施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很难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但是,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己所欲,施于人的原则,努力去理解和关心他人,我们就能够逐渐培养出同情心和关爱之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己所欲,施于人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通过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关爱之心,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让我们一起践行己所欲,施于人的理念,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篇二
共享与关爱
“己所欲,施于人”,这个古老的道德原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环境,很容易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自身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处境,关心他人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温暖而有爱的社会。
己所欲,施于人,首先要求我们学会分享。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欲望往往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分享。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与他人共享,那么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与他人分享,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乐观和开心,还能够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通过分享,我们能够建立起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关系,共同追求更大的幸福和成功。
己所欲,施于人,同时也要求我们学会关心。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自己的小圈子中,过于关注自身的需求和问题,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困难。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关心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境,那么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更为紧密和深厚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并不仅仅是表达一句问候,更重要的是真正地去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他人,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和挫折,共同成长和进步。
己所欲,施于人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和认同。通过共享与关爱,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牢记己所欲,施于人的原则,努力去关心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和成功。让我们一起共同践行己所欲,施于人的理念,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篇三
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贤孔子于千年之前的为人核心,及至今,仍不失为律己处世的终极真理。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在市场主导经济、利益主宰人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己所不欲,皆勿施于人”尊为奉行的宝典。坚信只有如此,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不吃亏,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现今我们所处的绝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社会,所以自然不乏“施人”者。于是,更多的一批人的人生准则就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和“己所欲,勿施于人。”当一切不涉及自身利益时,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长幼尊卑都挂在嘴边,尤其在教育他人时,一副儒雅先生,谆谆教诲状,一旦触动到自身的利益,哪怕一分一毫,哪怕有法有据,立刻转为穷凶恶极,穷形尽相,比捍卫灵魂更甚,哪还见当初文质彬彬的雅士模样。
因此,惟有坚持绝对平等,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时,才能做到“己
歌德这样说:“值得人类尊敬的,除了头顶的星空,还有我们心中的道德。”或许只是高密的一个普通农妇,或许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停好车的一个普通公交车司机,正是这些小人物,带着内心对道德的'敬畏,小人物的微光也能照亮整个中国。
之所以“己所欲,施于人”,还因他们心中有着大爱,有着超越自己,超越家族,超越国家甚至超越种族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己所欲”,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比如“母亲”的那碗饺子,一年到头不过寥寥几次,量又极少,那是最舍不得的东西啊!可“母亲”舍了,而且施于一个未曾谋面之人。施,就像这样,是“舍施”的施,是先舍而后施,是无欲无求的施。
早年德国人史怀泽就是如此,牧师出身又擅长音乐艺术的他,在三十岁前,施于非洲,一腔赤子之爱,盛开在非洲大草原上,他舍了学术,舍了安逸的生活,舍了优越的生活和经济条件。总之,现代都市人费尽心机追求的一切,他都舍了,而后,带着医术,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满腔同情与热情,把自己施于荒芜的非洲大草原。“我有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我配得上它吗?世上有不少人,无端受着命运的,我是否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分担他们的痛苦?”本着内心的大爱和对道德的敬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施在最贫瘠的非洲大陆,施给非洲身陷苦难的人民,却也因此获得了最广袤的鲜花盛开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心怀大爱,敬畏着心中的道德,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发出属于我们的微光,照亮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