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事例作文【最新6篇】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一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植物育种学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杰出贡献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湖南省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期间,专攻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粮食短缺的挑战,袁隆平意识到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解决粮食问题。
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他通过多次试验和实践,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这种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中国,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被广泛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在他的指导下,成功地引进了杂交水稻,从而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和减少贫困的目标。袁隆平因此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派员,为全球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事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创新和实践,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袁隆平的坚持和努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二
袁隆平:科学家与社会责任
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植物育种学家,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袁隆平深知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将自己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他带领团队赴非洲、亚洲等地,为当地农民培训种植技术,并帮助当地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农业产业。他的努力使得许多国家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贡献,袁隆平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健康问题。他捐资修建学校,为贫困孩子提供教育机会;他还捐助医院和医疗设备,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袁隆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始终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造福于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袁隆平的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家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追求科研成果,他们还应该对社会负起责任。科学家应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袁隆平的榜样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的科研成果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三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四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五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关于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取,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袁隆平的事例作文 篇六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