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优质3篇)
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基本功
作文是小学生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首先,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选择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次,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一种实践性的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日记、写作文、写小故事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组织文章结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此外,培养思辨能力也是提高作文基本功的重要途径。作文不仅仅是记叙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理由和论据进行支撑。这样可以使作文更有深度和独特性。
最后,鼓励学生多参与作文比赛和写作活动。参加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除了学校组织的比赛,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性的写作活动,如报纸的征文、作文比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文,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基本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要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比赛和写作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 篇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小学生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教室的布置和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写作角落,配备好纸笔和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写作相关的音乐,如轻音乐、自然音乐等,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写作氛围。
其次,引导学生多观察和思考。观察是写作的重要素材,而思考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动物、植物、人物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事物的特点和内涵。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并培养写作的兴趣和灵感。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小学生的写作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写日记、写小故事、写感想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写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一些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如写诗、写歌曲等,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最后,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写作是一种表达能力,而分享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和鼓励,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引导学生多观察和思考,采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只有通过兴趣的培养,小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 篇三
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三部分写段训练
写段训练一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北风吹,雪化飘。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看,再写()看,接着写()看,最后写()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
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穿针→()→()→()→()→()→()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写段训练二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
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分别填在下面表里。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二是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1—2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
三是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
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
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写段训练三怎样把一段话写生动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如下面例段: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
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
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
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
描写泡桐花形状的:
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
2.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例段,做练习。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①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②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
3.学会拟人。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
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
4.运用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
例《荷花》中的一段: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
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
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
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④我乘电梯到月球……
6.巧用词语。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
例《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标出来。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
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
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妈妈煮饭、炒菜的全过程,以《妈妈是怎样做饭的》为题写一段话。至少用上5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写段训练四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
1.总分结构。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
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
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瑟瑟。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
2.并列结构。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
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3.承接结构。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承接的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试验开始了。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果结构。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这段话是因果结构。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全段两个句子。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如下面例段:
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①这段只有两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①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空用两个字填空
(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事故,第二句说“后来出现了小窟窿。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用“可是”作转折词,说明船出现小窟窿的原因是因为生了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