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辅导技巧【优质3篇】
小学作文辅导技巧 篇一
作文是小学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遇到困难。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小学作文辅导技巧,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首先,培养阅读习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阅读能够扩大我们的词汇量、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优秀作文,通过阅读来学习其中的优秀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字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这对于提高作文的思想深度和文采也非常有帮助。
其次,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多写多练,才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话题进行练习,比如描述自己的一天、描写自然风光等。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注重细节描写,丰富语言表达,同时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写完作文后,可以请老师或者家长进行评阅,从中获取反馈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另外,了解作文评分标准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应该了解评分标准,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例如,在记叙文中,应该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描写的生动性;在说明文中,应该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在议论文中,应该注意观点的清晰性和论证的有力性。通过了解评分标准,小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最后,培养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动力。如果小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给予鼓励和奖励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组织作文比赛、举办写作分享会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总之,小学作文辅导技巧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多写多练、了解评分标准和培养写作兴趣。希望通过这些技巧,小学生们能够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小学作文辅导技巧 篇二
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如何辅导小学生写好作文是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小学作文辅导技巧,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首先,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小学生需要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比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或者随笔。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小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坚持写作,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注重思维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学会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素材收集,比如观察身边的事物、读一些有趣的故事等,这样可以为他们的作文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另外,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可以通过分析优秀的范文和阅读一些写作指导书籍来学习这些技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最后,提高批改作文的能力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家长和老师在批改小学生的作文时,应该注重指导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纠错。可以通过标注批注的方式,指出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还可以与小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改进自己的作文。
总之,小学作文辅导技巧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写作技巧和提高批改作文的能力。希望通过这些技巧,小学生们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小学作文辅导技巧 篇三
小学作文辅导技巧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作文辅导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确定比喻意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助于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平时见到的作文题中,有很多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因此,弄清文题的喻意,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文题“难忘的一幕”,其中的“一幕”本该是指舞台上的演出。但它具有比喻意义,可以用来说明生活中的一瞥、一个镜头、一个场面等。因此,在作文前,必须先确定好它的比喻意义,以增加文章的内涵。
精彩习作
难忘的一幕
那是去年的事了。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奶奶带我上街去玩,回家的时候,我们在人民南路公共汽车站等车。
“啪”的一声,一位叔叔吐了口痰。浓浓的痰丝挂在路边的花坛上,大家看了都觉得很不顺眼。这时,走来一位值勤的老奶奶,她说:“小伙子,你违反了城市卫生管理规定,请把你吐的痰擦干净,还要罚款5元。”那个叔叔脖子一歪,说:“谁吐痰了?你看见我吐痰了?”老奶奶耐心地说:“大家都看见了!”那位叔叔却怎么也不承认,还和老奶奶吵了起来。忽然,吵声停住了,我顺着大家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位小男孩正用一张纸仔细地擦着痰迹。他大约四五岁,脸蛋红扑扑的,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腰上还别了一支玩具小手-枪。人们都愣住了。小男孩擦完后,穿过慢车道,把纸丢进果皮箱里。然后,他走到老奶奶面前,一字一顿地说:“老奶奶,我没有钱,我把这支枪给你行吗?” 老奶奶抚摩着他的头说:“乖孩子,你又没有吐痰,为什么要你的玩具枪呢?” 小男孩说:“是我爸爸吐了痰,我替他交钱。”
那个叔叔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急忙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五元钱,塞到老奶奶手里,转身拉着小男孩匆匆离去,消失在人群中……
精彩点击
①小作
者在作文中反映的这“一幕”,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镜头,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发生的一件使人可气、又令人深思的事,把握住了文题的喻意,很好。②在这“一幕”里,反映了一个“父子交锋”的'场面——粗俗的爸爸在童心如水的孩子面前无地自容,紧凑、生动,揭示了问题,使这“一幕”,显得有内容、有价值。
2、材料作文
以上我们谈的是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很好地把握。在此,我们再简要谈一下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把握两方面。我把它们总结为两种方法。
1)“形影形不离” 法
这种方法,要求习作的中心与材料的思想内容做到“形影不离”。例如,对一篇记叙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补写、续写、仿写等,都要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要素,以及材料的中心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
精彩习作
扩写《囫囵吞枣》
原文:
有个年轻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也有枣,坐在路边吃。有个老头看见了,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这东西对牙齿虽然有好处,可是吃多了会伤脾。”
年轻人问:“那么枣呢?”
老头说:“枣倒是补脾的,可惜伤牙齿,也不能多吃。”
年轻人想了想说:“那好办,我吃梨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那枣吗,我就整个吞下去,不用牙齿嚼它。”
扩写:
这是一个水果丰收的季节。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里透红的葡萄,灯笼似的柿子……商贩们在大声吆喝。叫卖着,热闹极了。
有个年轻人从集市口进来,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袍,头上挽着一个发髻,一张瓜子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高高的,在鼻子下有张不大的嘴。这年轻人手中提着一个布袋子,走路时一摇一摆的。他左挑右选,在一个梨摊上买了二斤梨;看看另一个摊上的枣也不错,又买了几斤枣。买完后,他便坐在路边的树底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不一会儿,他就吃掉了一斤梨和一半儿枣。这时,从远处走过来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眼睛深深陷进眼眶里。他捋了捋白胡子,问年轻人:“小伙子,吃什么呢?”年轻人抬起头望了望他,笑眯眯地说:“老人家,我在吃梨和枣。味道真不错,您也来尝尝?”“噢,小伙子,我不吃。不过我可要提醒你,梨可不能多吃呀,这东西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脾的!”老人诚恳地劝道。
年轻人迷惑不解,又问:“梨伤脾,那么枣呢?”
老头沉思了一会儿,对他说:“枣虽不伤脾,但也不能多吃,它伤牙齿呢!”
年轻人想了想说:“老人家,那好办。我吃梨可以用牙齿嚼,不用咽下去,这样就不会伤脾;枣吗,我可以整个吞下去,不用牙齿去嚼它。这样,既不会伤脾也不会伤牙齿。”
老人连连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水果可不是这么个吃法。万事总有个规律,如果照你说的做,弄不好会吃出毛病来的。”
精彩点击
①原文不到200字,这篇扩写文500多字,约是原文的三倍。
②作者根据原文的内容,想象了当时的环境和两个人的外貌、语言、神态,描述生动、具体。
③习作在突出原文中心的同时,做到了前后一致,可谓“形影不离”。
2)“丝丝入扣” 法
这种方法,要求习作处处体现文题对作文形式的要求,做到“丝丝入扣”。材料作文中,有的要求把原材料改变文体,有的要求改变人称,有的要求改变记叙的顺序,等等。审题时,要注意作文要求的每一个细节,必须“丝丝入扣”,全部吻合,否则很容易犯跑题的毛玻
精彩习作
改写《赠汪伦》
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改写: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蓝蓝的天空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太阳高挂在天空,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昨晚,我和好友汪伦饮酒唱歌,促膝谈到深夜。要知道,我们可是多年的至交啊!但泾县不是我久留之地,我定于今天辞行。为此,我已于前一天订好了船,并再三嘱咐汪伦不要来送我,以免伤感。
我上了船,刚要开船,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有节奏的歌声。我回过头一看,只见汪伦正站在桃花潭边,为我放歌送行。啊,昨天晚上不是说好不让他送我吗?汪伦对我的情谊,真是比桃花潭的水还深哪!
我眼含热泪,挥手向汪伦告别。唉,今日离别,不知我俩何时再能相见。
精彩点击
①习作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原诗改写成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②改写后的文章主题与原诗吻合,可谓“丝丝入扣”。
③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原诗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