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精彩5篇】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一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学习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考核。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劝学文言的知识点。
第一,劝学文言的基本特点。劝学文言是一种通过劝说的方式来表达主题的文言文体,常见于古代的劝学文章。它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修辞精练,能够引导读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劝学文言的常见表达方式。劝学文言通常采用直接劝说的方式,通过以身作则、引用经典名言、举例论证等方式来表达作者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可以通过引用经典的古人名言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学习的好处和意义,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三,劝学文言的写作技巧。劝学文言的写作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如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以免让读者产生困惑。
第四,劝学文言的主题和范围。劝学文言的主题范围很广泛,可以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标等方面。在写作时,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来确定劝学文言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劝学文言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通过对劝学文言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劝学文言的学习,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二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学习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考核。劝学文言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类型,它通过劝说的方式来表达主题,引导人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下劝学文言的知识点。
首先,劝学文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修辞精练。在劝学文言中,作者通常会采用直接劝说的方式,通过以身作则、引用经典名言、举例论证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可以引用经典的古人名言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学习的好处和意义,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次,劝学文言的写作技巧需要注意一些要点。首先,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以免让读者产生困惑;最后,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的内容连贯有序。
再次,劝学文言的主题和范围很广泛。劝学文言的主题可以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目标等方面。在写作时,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来确定劝学文言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同时,要注意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要通过论证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劝学文言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通过对劝学文言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劝学文言的学习,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三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
于: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 (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锲而舍之 (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 (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 (……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 (语气词)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也叫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战国后期____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2.非利足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3.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4.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5.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
筋骨之强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使之然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
而青于蓝而闻者彰
而寒于水而致千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不舍
吾尝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
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