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总结(实用6篇)
新课改总结 篇一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探索,新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改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使得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具备了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然而,新课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新课改的实施需要全面配套的改革措施。只有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改革评价体系、教师培训机制等。这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做出全面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才能确保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其次,新课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新课改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需要教育部门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这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综上所述,新课改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只有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新课改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课改总结 篇二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探索,新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课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了知识,更具备了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然而,新课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新课改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一些传统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其次,新课改需要教育部门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支持。新课改强调实践性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学校仍存在设备和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给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新课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只有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新课改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课改总结 篇三
一、新课改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1.教材与高考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标准是目标与预设,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从内容设置看,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弱化了工具性特征,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做一定训练,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此则为时已晚,学习仓促,学生不能充分内化,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造成师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情感上弃之不舍,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空焦虑,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习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文章是个案,试题也是个案,如何在两个个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
2.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考试所迫,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动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形式热热闹闹,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教师可有可无,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必须拿到“通行证”,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实则遭阻遏。
如果说学生的功利主义追求是阻碍新课改发展的内驱力,那么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新课改的外在枷锁。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学校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不仅把高考成绩,更把每次月考、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最具分量的指标,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决定岗位优劣与去留,并与荣誉、奖金、职称直接或间接挂钩。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一切的教学评价机制,必然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走应试教育之路,新课改还有一席之地吗?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太过完美,现实太多羁绊,当理想与现实冲撞,通往理想的道路该如何走?
二、路在前方,路如何走
1.修订教材,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养成思维习惯,迁移运用更具理性,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习过语法,至今印象深刻,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第一单元是名词,第二单元是动词,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进而是短语系统,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而突出人文关怀,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加入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以此作出评价,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学校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迎刃解决,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新课改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还需要两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层的深度参与。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新课改的成功,离不开校长陈顺华的深度参与:“课改之初,不少教师不知从哪里开始迈步,陈顺华就带着骨干教师先研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还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真诚交流,直到摸透了,认准了,才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进。一开始,他并没有给教师们过多的压力,只是让他们看,让他们悟,最终在认同中一起走向课改既定目标。”陈顺华校长的做法或许可以为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广大教师深切呼唤学校带领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实践,而不是仅靠指示、评价来实施新课改。
改革是一个过程,成绩令人欣慰,不足引发反思。新课改,仍在路上,我们一路反思,一路探索,一路追寻。
新课改总结 篇四
脚踏实地 大胆探索 潜心新课改
回隆一中始创于1942年,1980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1996年省重点中学正式挂牌。20xx年,成为首批挂牌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自20xx年秋季起,湖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我校全体教师以上级相关政策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这一改革。两年来,新课改给我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学校教育科研气氛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并已初见成效。在湖南省20xx年度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审活动中,共评选出一等奖43个,我校占了5个。回顾两年多的课改,我们着重落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z校长从上海学习回来后,亲自对全校教师就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了专题辅导,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由省、市、县和学校多个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和各种竞赛交流活动,如送了z老师去英国圣三一学院进行专业进修;阳自田、廖敦燕、肖国乔到北师大进行新课程培训,学校要求每个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参加由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同时学校还不定期由教务处、教科室、电教中心给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不少教师将自己对新课改的感悟写出了很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发表在相应的杂志上。
为提高教师新课改的实践能力,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学校组织了“六个一”活动,即号召所有教师读一本新课改理论书籍、上一堂新课改公开课、主持或参与一项关于新课改的课题研究、写一篇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论文、制作一个优秀的新课改教学课件、写一次完整的新课改教学实录。学校并组织专门班子进行了评比。
二、突出“四课”,优化教学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科室联合教务处,制订了《回隆一中集体备课管理条例》,规定每周各备课组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发挥备课组长的专业领导作用,举行集体备课,学校派有专人检查、登记。
开学初,学校要求备课组长制订本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统一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分给不同的教师主备,在下星期上课之前,必须将下周需要讲授的内容提交备课组讨论,要求每位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这样备课对学生有什么帮助,通过每位教师的发言讨论比较,再形成半成品的教案,分发给各位备课组成员,每位备课组成员再结合自己所授班级学生的特点,做适当调整,上课后,再写出教学后记,然后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再提出来讨论,最后由备课组做成成品教案,将电子稿上交教科室,由教科室交信息中心上传至回隆一中网站,供全体师生共享。
2、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主题的“优质课”大赛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定期举办了“优质课”大赛,并将在大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的课作为全校教师学习的“示范课”。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对青年教师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挖掘他们的教育教学潜力。
3、评好课是对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教科室经过反复研究,启动了“课堂观察五维度法”即听每一堂课时,要求不同的教师从五个维度来观察,把观察结果做为评课的依据,这五个维度是①学生参与,主要看学生的倾听和互动程度;②问题设计,主要观察学生的问题设计意识;③教师引导,主要观察教师的主导作用;④课堂“对话”,观察课堂文化;⑤基础知识落实,观察教学目标、内容是否到位。
4、参与观摩课交流活动,扩大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让我们的老师走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精彩的世界,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为我们的教师把把脉,支支招。这样无疑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契机,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三、强化科研,推动课改
新课程实施之初,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熟悉和理解的过程。我校为了尽快步入有序、有效的实验轨道,学校特别注重课题研究,组织了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的一套班子,制订了《回隆一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目标,懂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从事研究性学习指导。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验,许多研究性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奖励,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受到了教育厅基教处和教研室的肯定,z副校长、z老师等分别在教育部全国课题组、中国未来研究会、湖南省教科院等部门举办的研讨会上做经验介绍。z等老师带领学生在烈日下,在暴雨中钻山林、下农村,深入小沙江、虎形山;在酷暑中,在严寒里,与瑶胞交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探寻花瑶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入编进了湖南省20xx年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材。z校长的《谈课题研究的几个大观点》和z副校长的《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理论研究预测报告》都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z老师的《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的工作报告》、z主席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方法》在中央教科所评为一等奖,z两老师指导的《探寻滩头年画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深入社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z指导的《魏源思想调查与感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z老师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变化的思考》发表于《语文学刊》20xx年第5期;z老师的《花瑶风物考察》、《花瑶特产探寻》分别发表于《科技与教育》20xx年第四期、《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20xx年第11期;z老师、范明明指导的zz参与的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即兴机器人擂台赛获二等奖。z老师指导罗舒曼等同学的《小沙江地区花瑶桃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桅子花金樱子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都被市科技局评为一等奖;z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创新走向研究预测报告》被评为市一等奖。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各种方式,通过比较、通过亲历、通过归纳、通过反思,既陶冶了情操,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智慧、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感恩社会。
四、整合资源,拓展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
1、教科室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组织教师到较早实施新课改的地区考察,再结合我校实际,组织一套领导班子,制订《回隆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条例》,并在教工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再组织班主任进一步学习,然后利用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和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动员发动。
2、组织老师撰写《回隆一中校本课程纲要》和《回隆一中学生选课指南》,公布《回隆一中校本课程目录一览表》,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指导教师编写校本教程和指导学生自主选修校本课程。
3、合理安排课时。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每周2课时,一般每个课程课时为10—18个课时。
4、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教科室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综合计分,每一模块2学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对教师则按照教学常规进行管理。并要求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评选优秀校本教材,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同时教科室将优秀的校本教材整理、编辑成书并送县市参评,我校阳自田老师主编的校本教材《璀璨文明的魏源故里》被评为邵阳市一等奖。
实施高中新课改,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高考的关系无法理清,在操作上确实感到束手无策。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因担心学生安全没有时间保证,尤其是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太大;二是新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没有重新整合配置,新的教学教研设备更新需要较大的财政支持,而一般来说,学校的财政总是捉襟见肘,特别是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
3、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很难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步履艰难。
新课改总结 篇五
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几年,我们的语文课打破了“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理念,上升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创设者。尤其是现代媒体的综合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也开始逐渐活起来,靓起来。今天我想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课前3分钟创新表演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前3分钟创新表演,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锻炼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能满足学生萌动的表现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觉参与。表演内容的选择非常广泛,但力求要和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伟人的故事;可以配乐朗诵一首中外名诗或一篇优美散文;可以讲一句我最喜爱的名人名言;可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最受教育的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以“环保”、“奥运”等为话题演讲;可以讲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一位作家;还可以对对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为了这3分钟的创新表演,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从材料的搜集、筛选、准备到课前展示,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充实自我,提高进步的过程。3分钟的表演,为学生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创造了有效空间。每天的课前3分中,同学们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在欢声、笑声、掌声中获取知识,增长技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二、常备课堂PK战
记忆是任何学习的基础,且中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阶段。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多读,多背。规定初中阶段背诵古诗文不少于80篇。因此,可以经常开展“接背名诗佳句”、“课下注解”、“成语接龙”、“名家名段”,“经典格言”等比赛。各组选手抽签产生后进行现场PK。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背得最多。慢慢地,学生在每天晨读,课间聊天,回家路上,睡觉之前……逐渐养成捡拾零碎时间背诵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古诗文和优美词句,而且还可培养学生背读,积累古诗文的好习惯。
三、巧设课堂竞技活动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不同层面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如:哪些问题适宜抢答竞赛;哪些经典片段适合朗诵比赛;哪些问题值得进行现场辩论;哪些文章适合缩写,叙写或排练成课堂短剧……教师都应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实际去引导。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自信的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因为过于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同学主动帮他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鼓励他重试一次,结果第二次表现非常完美,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他从而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这些竞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作业的创新与延伸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农村校,过寄宿生活,课外资料又少,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的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低。课外的补充就显得重要了。教师就要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因此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简单抄写性和重复性作业最好不留,最好多设计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扩大学生知识面。如:学孙犁的作品《芦花荡》后,引领学生欣赏孙犁“一字不该”、“惜墨如金”、“淡泊名利”这三则轶闻趣事,学生从中可以窥见孙犁高尚的灵魂和品质。同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孙犁的另一作品《荷花淀》,扩大阅读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每周一书,每月一报。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在学习中为学生打开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学生的所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获,还要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外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续。
每周一书,即每周全班同学都以某一话题为中心,完成一篇文章,然后经语文老师阅读通过后,由课代表装订成书,再由班里善于画画的同学设计制作封皮,这样每周一本新书就会如期而出。如:《智慧的故事》、《读后感》、《我最喜爱的一本名著》、《莲文化的魅力》、《请您聆听我得心声》、《让世界充满爱》等。学海无涯,学以致用,贵在持之以恒。
手抄报是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的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每月要求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主题完成一张手抄报:比如教师节,庆国庆,绿色环保、迎奥运、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等。手抄报从资料的搜集、主标题的确定、报刊的整体设计、后期制作完成,能较大程度上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阅读品位,拓展实践能力。
新课改总结 篇六
通过暑期十天时间紧,任务重的远程培训后,本人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对新课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在高中阶段实施语文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前无古人摸索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摸索出适合学生的一套方法策略来。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探索学习”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的特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保证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本领呢?
一、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初步认识。教师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在怎么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的心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可借助教师的提示以及和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特别提到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拨开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通过对学生的提问组织讨论,多方交流,相互启发,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层的了解,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倡导合作并多方交流,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
自主探究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不过这种引导应该是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之外,还应该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师生间要有情感的沟通,要多观察、多倾听、多交流。新课程里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也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形成、自由组合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在其中也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此过程充分了解情况,适当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辨明方向。这样通过集体交流之后,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效果。
五、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就要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运用,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运用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可以是课堂语文活动、拓展延伸的讨论、生活实际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学生可在这些实践形式中,自主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语文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我认为广大语文工作者应做到:
第一、加强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语文教学新大纲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第二、摘下“变形镜”或“有色镜”,以全新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什么截然统一的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的个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为没有独立的个性,便没有什么创造性。学生不是小大人,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去约束学生,要求学生模仿。如果今天的学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种悲哀。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已有的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并非像僵化的学生发展观那样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此外,学生的优势发展潜能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这已为多元智力理论与实际研究所证实。教师面对某个学生,要问的不是这个学生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扬长避短。某方面的弱势,或许恰恰就是另一方面的优势。相信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的优势智力,并且激励其发展成材,这不仅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是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真正尊重。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皆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第三、加大对同组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研、集备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科组形成一帮一的“师徒结对活动”。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新课程,灵活性较大,教师的要勇于面对挑战,在新课程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完善自己,力争把自己培养成新课改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