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式总结高三(精选6篇)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一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不仅是我们解题的工具,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一些高三数学中常见的公式,并给出它们的应用示例。
一、函数相关公式:
1. 函数f(x)的导数公式:
- 常数函数的导数为0
- 变量的导数为1
- 幂函数的导数为幂次减1乘以幂函数的系数
- 对数函数的导数为1除以自变量
- 指数函数的导数为指数乘以对数的底数
- 三角函数的导数为其导函数
- 复合函数的导数等于外函数的导数乘以内函数的导数
2. 泰勒展开公式:
- 函数f(x)在x=a处的n阶泰勒多项式展开式为:
f(x) = f(a) + f'(a)(x-a) + f''(a)(x-a)^2/2! + ... + f^n(a)(x-a)^n/n!
二、数列相关公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an = a1 + (n-1)d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an = a1 * r^(n-1)
三、三角函数相关公式:
1.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 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 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
- tan(a ± b) = (tan(a) ± tan(b))/(1 ? tan(a)tan(b))
2.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
- sin(2a) = 2sin(a)cos(a)
- cos(2a) = cos^2(a) - sin^2(a)
- tan(2a) = 2tan(a)/(1 - tan^2(a))
四、概率相关公式:
1. 事件的概率公式:
- P(A ∪ B) = P(A) + P(B) - P(A ∩ B)
- P(A') = 1 - P(A)
2. 条件概率公式:
- P(A | B) = P(A ∩ B)/P(B)
以上只是高三数学中的一部分公式总结,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公式可供我们学习和应用。熟练掌握这些公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题,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二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数学公式是我们解题的重要工具。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并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在本文中,我将继续总结高三数学中的一些重要公式,并给出它们的应用示例。
一、平面几何相关公式:
1.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 周长:P = 2(l + w)
- 面积:A = lw
2.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 周长:P = a + b + c
- 面积:A = (1/2)bh,其中h为底边对应的高
二、立体几何相关公式:
1.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 表面积:S = 4πr^2
- 体积:V = (4/3)πr^3
2. 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 表面积:S = πr(r + l),其中l为斜高
- 体积:V = (1/3)πr^2h,其中h为高
三、微积分相关公式:
1. 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 ∫f(x)dx = F(x) + C,其中F(x)为f(x)的原函数,C为常数
2. 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 ∫[a,b]f(x)dx = F(b) - F(a),其中F(x)为f(x)的原函数
四、向量相关公式:
1.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 A·B = |A||B|cosθ,其中A·B为向量A和B的数量积,|A|和|B|为向量A和B的模,θ为A和B的夹角
2. 两个向量的叉积公式:
- A×B = |A||B|sinθn,其中A×B为向量A和B的叉积,|A|和|B|为向量A和B的模,θ为A和B的夹角,n为单位法向量
以上只是高三数学中的一部分公式总结,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公式等待我们学习和应用。通过不断练习和理解这些公式,我们能够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更好地应对高三数学考试。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三
正整数阶乘指从1乘以2乘以3乘以4一直乘到所要求的数。
例如所要求的数是4,则阶乘式是1×2×3×4,得到的积是24,24就是4的阶乘。 例如所要求的数是6,则阶乘式是1×2×3×……×6,得到的积是720,720就是6的阶乘。例如所要求的数是n,则阶乘式是1×2×3×……×n,设得到的积是x,x就是n的阶乘。
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n阶乘表示方法:
n!=1×2×3×……×n
或
n!=n×(n-1)!
n的双阶乘:
当n为奇数时表示不大于n的所有奇数的乘积
如:7!!=1×3×5×7
当n为偶数时表示不大于n的所有偶数的乘积(除0外)
如:8!!=2×4×6×8
小于0的整数-n的阶乘表示:
(-n)!= 1 / (n+1)!
以下列出0至20的阶乘:
0!=1,注意(0的阶乘是存在的)
1!=1,
2!=2,
3!=6,
4!=24,
5!=120,
6!=720,
7!=5,040,
8!=40,320
9!=362,880
10!=3,628,800
11!=39,916,800
12!=479,001,600
13!=6,227,020,800
14!=87,178,291,200
15!=1,307,674,368,000
16!=20,922,789,888,000
17!=355,687,428,096,000
18!=6,402,373,705,728,000
19!=121,645,100,408,832,000
20!=2,432,902,008,176,640,000
另外,数学家定义,0!=1,所以0!=1!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四
在数学和物理中,弧度是角的度量单位。它是由国际单位制导出的单位,单位缩写是rad。定义:弧长等于半径的弧,其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即两条射线从圆心向圆周射出,形成一个夹角和夹角正对的一段弧。当这段弧长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时,两条射线的夹角的弧度为1)。
根据定义,一周的弧度数为2πr/r=2π,360°角=2π弧度,因此,1弧度约为57.3°,即57°17'44.806'',1°为π/180弧度,近似值为0.01745弧度,周角为2π弧度,平角(即180°角)为π弧度,直角为π/2弧度。
在具体计算中,角度以弧度给出时,通常不写弧度单位,直接写值。最典型的例子是三角函数,如sin 8π、tan (3π/2)。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学过圆弧长公式:
弧长=nπr2/360,在这里n就是角度数,即圆心角n所对应的弧长。
但如果我们利用弧度的话,以上的式子将会变得更简单:(注意,弧度有正负之分)
l=|α| r,即α的大小与半径之积。
同样,我们可以简化扇形面积公式:
S=|α| r^2/2(二分之一倍的α角的大小,与半径的平方之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α|=2π,即周角时,公式变成了S=πr^2,圆面积的公式!)
在 Windows 操作系统附带的计算器程序(电脑左下角的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的科学计算法里,可以调用弧度来进行计算。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五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数学公式总结高三 篇六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_+2_+3_+4_+5_+6_+…+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l=a_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__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