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经典3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一
在七年级的地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地理的基本知识。本篇文章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
首先,我们学习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地图和统计方法等。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体层,地核是地球的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接着,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球的倾斜和赤道等相关概念。
然后,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一个地区短期的天气变化。气候受纬度、海洋、陆地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各不相同。
最后,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然而,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和台风等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通过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运动、气候和气象、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巩固这些知识点,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在七年级的地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地理的基本知识。本篇文章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
首先,我们学习了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地图和统计方法等来进行研究。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体层,地核是地球的内核。
接着,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此外,地球的倾斜和赤道也对气候和季节变化有重要影响。
然后,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一个地区短期的天气变化。气候受纬度、海洋、陆地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各不相同。
最后,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和台风等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通过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运动、气候和气象、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巩固这些知识点,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课文学习的要点,是课本的精华所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X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